◎刘过《襄阳歌》
十年着脚走四方,胡不归来兮襄阳。襄阳真是用武国,上下吴蜀天中央〔1〕。铜鞮坊里弓作市,八邑田熟麦当粮〔2〕。一条路入秦陇去,落日仿佛见太行。土风沉浑士奇杰,呜呜酒后歌声发。歌曰人定兮胜天,半壁久无胡日月。买剑倾家赀,市马托生死。科举非不好,行都兮万里。人言边人尽粗材,卧龙高卧不肯来。杜甫诗成米芾写,二三子亦英雄哉。(51册页31807)
笺说:
此诗见襄阳地望之重。以武当山脉下的襄阳为中心,往北,邓州、南阳坐落于伏牛山脉下,两山之间,向西是前往汉中的谷地通路(“一条路入秦陇去”),向北则直趋中原(“落日仿佛见太行”);往南沿汉水方向,则指向长江上游重镇荆州。所谓上维川陕,下扼江南(“上下吴蜀天中央”),北顾中原。建炎元年(1127)六月,李纲《十议》其二《议巡行》曾有建都襄、邓之议:“天下形势,关中为上,襄、邓次之,建康又次之。今四方多故,除四京外,宜以长安为西都,襄阳为南都,建康为东都,各命守臣葺城池,治宫室,积糗粮,以备巡幸。三都成而天下之势安矣。”(《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六“建炎元年六月庚申”)同年七月,李纲进一步指出襄、邓的战略地理位置,“夫襄、邓之地,西邻川、陕,可以召兵。北近京畿,可以进援。南通巴、蜀,可以取货财。东达江、淮,可以运谷粟。山川险固,民物淳厚,愿为今冬驻跸之计”(《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七“建炎元年秋七月己巳”)。建炎二年(1128)春正月,金人焚邓州,存留于此地的四川轻赍纲以及刍粟粮草等为驻跸准备的经济物资悉数为金人所有,驻跸邓、襄之间实际已不可能(《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十二“建炎二年春正月壬子”)。尽管如此,胡寅在建炎三年(1129)、王庶在绍兴六年(1136)仍提出以襄阳为驻跸之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十七“建炎三年闰八月庚寅”、卷一百一“绍兴六年五月癸酉”),可见此地的战略地理重要性。
疏证:
〔1〕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湖广方舆纪要序》:“湖广之形胜,在武昌乎?在襄阳乎?抑在荆州乎?曰:以天下言之,则重在襄阳……南宋诸君子有用襄阳之言,而无其事。于岳武穆,可谓闻其语矣,见其人矣,而又废于谗贼。然则千百年来,北人以襄阳并东南者有之矣,南人未有以襄阳而清关、洛者也。要以襄阳为天下之要膂,则自若矣……昔人谓东南可以问中原者,莫如襄阳。晋之桓温,宋之随王诞,齐之曹虎、陈显达,远之战于河、洛之间,近之争于襄、邓之际,惟其有襄阳也……自昔言祖中之地,为天下膏腴,诚引滍淯之流,通杨口之道,屯田积粟,鞠旅陈师,天下有变,随而应之。所谓上可以通关、陕,中可以向许、洛,下可以通山东者,无如襄阳。由武昌而北,非不足以叩三关,动申、蔡,然而取道纡回,不如襄阳之径且易也。”
〔2〕《宋史·地理志》:“京西南路。府一,襄阳。州七:邓,随,金,房,均,郢,唐。军一,光化。”襄阳下辖七州一军,故称“八邑”。
附录:李纲《秋风二首次子美韵〔1〕》
其一:“秋风淅淅吹南山,胡骑凭陵窥汉关〔2〕。金舆玉辇幸沙漠,两载于今犹未还〔3〕。中原道路尽豺虎,择肉渐觉来荆蛮。运筹帷幄策安在,毋事推注移文间〔4〕。”(27册页17685)
笺说:
建炎元年(1127)七月,李纲针对执政黄潜善、汪伯彦主张巡行东南、驻跸建康的建议,提出驻跸邓州、襄阳之间,居中策应,西接关中(长安),东连江南(建康)的方案。《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七“建炎元年秋七月己巳”条载其论曰:“夫襄、邓之地,西邻川、陕,可以召兵。北近京畿,可以进援。南通巴、蜀,可以取货财。东达江、淮,可以运谷粟。山川险固,民物淳厚,愿为今冬驻跸之计。”按,建炎元年(1127)六月至八月,李纲短暂任相后遭罢免(参李纲《建炎时政记》)。据“两载于今犹未还”句,则诗作于建炎二年(1128)秋。又,《宋史·李纲传》载:“自纲罢,张所以罪去,傅亮以母病辞归,招抚、经制二司皆废。车驾遂东幸,两河郡县相继沦陷,凡纲所规划军民之政,一切废罢。金人攻京东、西,残毁关辅,而中原盗贼蜂起矣。”至建炎二年(1128)春,金人焚邓州;八月,李成叛;九月,丁进叛。即诗云“中原道路尽豺虎,择肉渐觉来荆蛮”之谓也。驻跸邓、襄之间,已不可能矣。
疏证:
〔1〕诗次杜甫《秋兴八首》其五“蓬莱高阁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韵。
〔2〕金人每于秋高马肥之际南侵,南宋朝廷于此时防备,称为“防秋”。
〔3〕指靖康二年金人胁迫徽宗、钦宗二帝北行。“金舆玉辇幸沙漠”是婉转之辞,即李纲《建炎行》“銮舆幸沙漠,妃后辞禁籞”句。
〔4〕移文为同级机构间平行公文,此句谓不事实务、虚文往来、相互推诿之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