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思维修炼(2)
提问是一门艺术。在GE中国,所有高管的领导力课堂上都被安排了教练课程,指导这些高管如何做一名成功的教练。课程通过现场演示、角色扮演、案例学习等方式,给高管们展示一些工作中可能发生的情况,比如有的员工表示不喜欢现在的工作,想换个工作;有的员工觉得现在的工作太难了;有的不知道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等。课堂上,高管们也是被教练者,老师把问题提出来,让他们看老师如何解决。在切身体会到教练式领导的好处后,这些高管们就会在工作中也使用这些方式,成为教练式领导的忠实支持者。
3.书本型思维枷锁
书本在人类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一般来说,一个人读的书越多,他的知识就越丰富,本领也就越大。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书本知识所反映的是一般性的东西,表现的是理想化的状态,与现实之间往往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处理问题时,如果忽视这种差距,无视实际情况,不加思考地盲目采用书本知识,一切从书本从发,那么“尽信书不如无书”。
耶鲁大学300周年校庆时,全球第二大软件公司“甲骨文”的行政总裁、世界第四富翁埃里森应邀参加校庆典礼。埃里森当着耶鲁大学所有校友的面,说出了一番惊世骇俗的言论。他说:“所有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名校的师生都以为自己是成功者,其实你们都是失败者,因为你们以就读于有过比尔·盖茨等优秀学生的大学为荣,但比尔·盖茨却并不以在哈佛读过书为荣。”
全场观众目瞪口呆。埃里森接着说:“众多最优秀的人才非但不以哈佛、耶鲁为荣,而且常常坚决地舍弃那种荣耀。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中途从哈佛退学;世界第二富翁保尔·艾伦,根本就没上过大学;世界第四富,就是我埃里森,被耶鲁大学开除;世界第八富戴尔,只读过一年大学;微软总裁斯蒂夫·鲍尔默在财富榜上大概排在十名开外,他与比尔·盖茨是同学,为什么成就差一些呢?因为他是读了一年研究生后才恋恋不舍地退学的……”
的确,从这些优秀企业家的身上看到,正是因为他们没有书本型思维枷锁的束缚,才能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立辉煌的事业,开拓自己的一片天地。
虽然学历在当今社会倍受重视,但也只是寻求工作的一小块敲门砖而已。许多著名企业招人都不看重学历。当年,索尼公司的创始人盛田昭夫就表示,希望把公司所有人的人事档案统统烧掉,员工不比学历高低,而是比较能力大小。索尼科技人员中,有相当部分的人不是“科班出身”,并且盛田昭夫曾写过一本《让学历见鬼去吧》的书。正因为有这样的理念,所以员工们不被书本型的枷锁束缚,努力创新,成就了索尼人的创新精神。
国外有些专业化的公司,经常聘请一些兼职的“创新提供员”,为本公司的产品和发展构想新的创新。正是由于这些不懂专业知识的“创新提供员”,他们没有受到书本型思维枷锁的束缚,才能够创新性的提供不受专业知识限制的中肯意见,因为产品面对的并非专业人士而是普通人。
破除书本思维枷锁的方法如下:
一是“尽信书不如无书”。书本是知识的“理想状态”,认清知识的适用条件。很多知识都是有特定的适用条件的,比如牛顿的万有引力的局限性被世人证明。
二是知识+头脑=力量,从知识的价值、知识的重要性出发,知识就是力量,但是对事物的认识是因人而异的,《企业理论》你读过,我也读过,但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主观的差异就导致知识在不同人的头脑中运用的不同。
有些有知识和文化的领导者却把企业拖到破产的边缘。为什么呢?除去其他因素,知识只有在人们创造性地运用和学习之后,才能显示其无坚不摧的力量,光有知识储备还不足以应对千变万化的世界,必须得有创造性的知识运用。比如,创造出雅虎浏览器的杨致远。他当时还是耶鲁大学的学生,他对于浏览器的知识并不是最多的,但是他却能够敏锐地发现因特网上的问题,即时编出来了一种搜索软件,从而获得了极大的社会效益。单单就编软件的技术来说,杨致远在当时并不是知识最丰富的,至少,他的老师要比他知识丰富的多了,但是,他却能够不仅仅是储备知识,还能把知识运用出来,在商业中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三是“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句外”。书本中所提供的只不过是一种启发,我们可以从这个启发中联想到自己的经历、实践和经验,从而举一反三,从不同角度来考察书中的事物与理论,不能局限于书本的理论,从没有写出来的字中,看出言外之意。
美国汽车大王福特,只受过很少的正规教育,也没有读过多少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芝加哥的一家报纸在一篇社论中说福特是“无知的和平主义者”,福特得知后非常生气,向法庭控告该报恶意诽谤。
在开庭审理时,报社的律师故意刁难福特,向他抛出很多的“常识性”的问题以此来证明福特的确是一个“无知的人”。律师的问题大多是出自书本。对于受过正规教育的人来说,也确实是“常识性的问题”,比如:“英国在1776年派了多少军队来美国镇压反叛?”等等。
福特对这些问题有些不耐烦,气愤地说:“请让我来提醒你,在我的办公桌上有一排电钮,只要我按下某个电钮,就能把我所需要的助手找来,他能够回答我企业中的任何问题。至于我企业之外的问题,只要我想知道,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获得。既然我周围的人能够提供我所需要的任何知识,难道仅仅为了在法庭上能回答出你的提问,我就应该满脑子都塞满那些东西吗?”
反过来设想一下,如果福特的脑子里“塞满”了诸如“美国宪法”之类的内容,他大概就不会成为“汽车大王”了。人的大脑不可能塞进太多的与自己目标不相符的东西。某些时候,为了接受新观念,或者为了激发新创新,还需要我们把某些知识强行地忘掉,就是说,努力摆脱已有知识的束缚。
专题三:
向服务转型的八种创新模式
几乎每个发达国家的产业都经历了类似的发展路径:从早期的劳动密集型和低附加值,到后来的以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为驱动的高附加值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成功路径,就是依托原有产业,逐步进入高附加值的服务业务。服务创新,路在何方?至少有八个领域等待我们开发:
◎模式1:系统集成服务
从产品出发为客户提供围绕产品的系统集成服务,这个概念并不新鲜。有人做过初步测算,围绕产品进行系统集成服务可以将整个合同值提升至少三至五倍,更重要的是,系统集成服务使企业成为系统的整合者。
◎模式2:产品生命周期服务
如何提升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价值,包括增加产品的价值产出,提升产品的运行效率,甚至在产品退役以后,通过回收和再制造,重新发挥其价值,这些思考可以帮助我们创造新的服务形式。
◎模式3:解决方案集成服务
对于系统集成服务,通常客户在价值链整合、价值创造或者效率提升方面有明确需求,企业提供的是整合能力、优化能力和基于核心产品的效率提升方案。而解决方案集成服务的起始点往往来自客户的业务或者技术问题,企业通过专业团队的探寻,帮助客户界定问题,提供基于商业价值和技术价值的解决方案式的集成服务。
◎模式4:价值网络协作服务
越来越多的企业倾向于将自身的核心业务做好,而对于自己的非优势领域,选择与其他企业合作共生。同时,许多企业也在努力成为能够提供外包服务的企业,未来的世界将是一个“互包”的市场。例如,海尔成立了单独的物流公司,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
◎模式5:价值网络运营服务
价值网络运营服务,是对价值网络协作服务的升级。如果说协作服务针对的是价值网络中的共享服务部分,那么价值网络运营服务提供的是一个综合的运营解决方案。例如,从2004年起,远大空调开始由产品供应商向服务商转变。它的基本思路就是直接为客户提供冷和热,而不再单纯是空调产品。
◎模式6:基于IT的新功能服务
“两化融合”,也就是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将能极大提升现有产品的价值,同时产生新的服务模式。例如,农用机械公司约翰迪尔将信息技术与传统农具结合,帮助农民实现变量播种、变量施肥、变量喷药,并且在卫星定位的基础上实现精准的耕作、播种、收获等过程,并且提供农业信息服务、农机耕作的自动对行服务等。
◎模式7:基于IT的系统融合服务
基于IT的系统融合服务,将彻底释放系统的力量,通过与信息产业的结合,催生出巨大的新的产业机会,并且创造出全然不同的第三次工业革命。IBM公司早在2008年就提出了“智慧的地球”构想。2012年,通用电气公司吹响了进军工业互联网的号角。一些敏感的行业也已经快速行动,汽车产业无疑是最快的行动者。如今的汽车产业最大的投资方来自于互联网公司,未来的汽车产业就是软件产业,或者确切地说就是移动互联网产业。
◎模式8:基于IT的运营平台服务
基于IT的运营平台服务,是提供服务的终极理想。处于这个地位的企业将是真正意义上“两化融合”的先驱,同时也会是处于产业链最高端的平台级企业。例如,苹果公司凭借强大的iOS操作系统和App Store平台,颠覆了整个产业对软件的认知,并且顺带颠覆了手机制造业,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平台级公司传奇。
02 挣脱思维桎梏,闯入创新王国
企业家如何利用创新思维是其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制胜的法宝。思维的方法也是有章可循的。一个好的思维方法往往能够让大脑一触即发,时时刻刻都能迸发灵感,发现隐藏的商机,获得创造性地思想。
视角的多寡,往往也就决定了一个人创造力水平的高低。
抓住对手的弱点
迈克尔·戴尔认为关系网是做企业非常重要的事情。所以他会采用降低成本和进一步加速产品问世的方法来指导公司的经营。为了和经营商取得一定的强势联盟,以一种单纯和真诚的态度与对方合作。保持着客观的态度。通过这样的方式,戴尔和很多的经营商签订了合作协议。
戴尔首先看市场上哪一个对手拥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接着分析他们在市场上的哪个特定领域里获得的利润比较高,当戴尔对这些对手的弱点了如指掌时,把这些弱点拿来分析,对手的弱点正是戴尔创造利润的所在。
与对手在市场上较量,除了分析对手之外还要提高自己。总是做好预期的计划,把最重要的事情放在最前面去做,用一种虚拟的方式来整合业务,同时大力发展互联网。始终保持着一种健康程度的紧迫感与危机意识,让戴尔能够以一定的速度实行见机行事的能力。
戴尔称之为和对手玩的一种游戏,非常刺激,非常有效。
其实绝大多数的创造性思想只不过是思维角度、起点及路线的不同造成的结果。只要改变思维的方式,进行适当的训练,比如扩展思维的视角,进行“肯定—否定—肯定”、“今日—往日—来日”、“自我——非我——大我”、“求同——求异——求合”、“无序——有序——超序”等方法训练,不仅时间、空间上进行扩展,而且跳出自己所处的身份、地位上的限制扩展视野范围;利用良性暗示激发思维的潜能,挣脱思维的枷锁置身于冥想环境和幽默欢快的自由的特定环境下,适当运用创新思维的技术如质疑、批判、发散等从不同角度、不同位置、不同群体等方面着手,你就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
如下几种创新思维的方式可以提高创造力。
1.发散思维——点燃灵感的星星之火
发散思维也可以称为辐射思维、扩散思维或多向思维,是指人们在思考某一问题时,切入点不只是不拘泥于特定某一点或某一单独线索,还能从多种角度思考提出多种设想和方案,从而极大地扩大选择的余地。创造性思维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发散思维,大脑在思维中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通常人们所说的“点子多”、“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道道多”就是发散思维的能力强的表现。
面对问题时,企业家从已经获得的相关信息出发,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地尽可能扩展开来,四方八面,多角度、全方位思考本体事物,而不仅仅拘泥于已有的方式、方法、规则和范围等的束缚,因为事物本来就不是单独存在,而是与众多其他事物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思考方能周到、缜密,并发现意料之外的答案。特别在企业经营过程中,横向思维能帮助企业跳出原来的思维枷锁,另辟蹊径开发出新的产品和服务来,而不仅仅拘泥于已有的产品。
早在1918年,武德沃斯(Wood Voss)[6]就提出了“多向思维”这一概念,以后作为一种“流畅性”因素曾经被斯皮尔曼、卡推尔广泛使用过。在“智力结构的三维模式”中,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也曾经明确地提出了发散性思维。通过对发散性思维的研究,在50年代后,就有人提出了发散性思维的变通性(发散的变通灵活性)、流畅性(发散的流畅多端性)、独创性(发散的新颖独特)三个维度,而这些特性是创新性思维的重要内容。
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是从已有的给定的信息条件下,推导衍生出新的信息,关键在于需要从同一来源中产生各种各样的为数众多的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