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理财新玩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节 3种常见的互联网金融模式

面对铺天盖地而来的互联网金融网络平台和五光十色的金融产品,吸引大批投资者和大量资金蜂拥而来,潮水般流向互联网金融平台。虽不足以撼动传统银行存、贷、汇业务的核心地位,但隐约之中让他们也有一种“狼来了”的忧虑和恐慌。

对普通民众来说,资金安全是首要的,哪里安全资金就在哪里存;收益高和使用方便是第二位的,哪里收益高和使用方便,资金就往哪里流,至于它叫银行还是叫平台,并没有多大实质意义。正因为如此,更多的民众选择了余额宝、选择了P2P和众筹平台,这正是我国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并且在特定的信用环境里迅猛成长,呈现出有别于欧洲、美国等地区的新特点,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金融模式。主要模式有以下三大类。

(1)第三方支付平台

第三方支付平台是互联网金融体系中起步最早、发展时间最久的一种类型。长期以来,银行支付、结算在大众的消费中牢固占据着统治性的地位,但传统的支付方式只具备资金转移功能,交易双方只能通过指定银行进行交易,而且在其过程中,很多权利,比如投诉商家、退换货物等要求等无法得到保证,严重制约了银行支付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

2003年10月淘宝网首次推出支付宝服务。此后,国内的第三方支付全面进入涌现时代,此后,财付通、拉卡拉、汇通天下、易宝支付等等纷纷登场。从2005年起,第三方支付平台发展规模迅速扩张,连续几年增幅都在100%。

2005年第三方支付额为163亿元,到2009年猛增至22038亿元。走过2011年的“牌照年”,第三方支付的法律地位确立,第三方支付行业呈现出“控制信息流以控制支付流,控制支付流以控制资金流;获得网络接入权胜过资本所有权,获得数据投入量胜过资金投入量”的竞争新特点。

2012年以后,第三方支付行业新招频出,屡屡吸引社会眼球:阿里集团在支付宝基础上创建阿里小微金融服务公司,腾讯微信向移动社区商务和移动支付延伸,苏宁、京东、新浪、百度纷纷布局第三方支付,支付宝与天弘基金联手合作推出余额宝,创造3个月销量基金900亿神话。

第三方支付引爆了互联网金融疯狂式的成长,改变了中国传统金融格局。在这场变革中,银行始终是一个一言不发的“旁观者”。纵观中国第三方支付发展历史,第三方支付企业就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绩。以下是中国B2B研究中心在2009年做的一份调查报告,报告中评选出了中国电子商务发展十二年来,最受欢迎的十大第三方支付平台。

以下是榜单的具体内容(见表1-1)。

表1-1 中国十大领先第三方支付平台内容

(2)P2P网贷平台

P2P网贷平台是一种互联网金融的新玩法,它在银行“遗忘”或“忽略”的小微企业和个人领域夺得了一席之地。2007年,这种模式首次登陆我国,很快就呈井喷状快速发展,平台数和参与人数不断创新高;据有关部门统计,2010年全国P2P平台仅有15家,月借贷总额不到4亿元,参与人数不到1万人。进入2014年后,P2P网络平台出现突飞猛进之势,平均每天就有1~2家上线,参与人数也呈爆炸式增长,全年网络平台总数达到1550家,参与总人数达150万人,成交总额高2400亿元。

目前,国内P2P网贷发展仍处于摸索阶段,发展模式仍不稳定。同时,再加上传统银行的介入 ,如平安保险集团推出“陆金所”、招商银行推出“小企业e家”、国家开发银行推出“国开贷”等,对其发展形成了不小的冲击。

(3)众筹平台

众筹是互联网+金融中的一支新贵,它借助于国外众筹模式和成功经验逐步发展起来。受美国众筹平台KICKSTARTER巨大成功的影响,国内互联网创业者信心满满,2011年6月,国内首家众筹平台“点明时间”上线;同年11月首家股权众筹平台“天使汇”上线。截止到2014年年底,国内众筹平台已经超过100家,其中,商品(预售)众筹平台63家,股权众筹平台32家,兼营商品众筹和股权众筹的混合平台9家,股权众筹的筹资总额不超过3亿元。

然而,与国外众筹平台风生水起、轰轰烈烈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众筹”平台则有些不温不火,众筹的发展不尽如人意,少数平台门庭冷落,成功融到资金的项目屈指可数,个别项目甚至自上线以后还从没有为一个项目成功融到资金的案例。

数据显现出了众筹模式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行业规模小,3亿元左右的年度筹资额尚不足以对创业领域投资行业产生实质性影响;二是盈利模式不清晰,每个项目收取5%左右的手续费,很难支撑平台顺畅运转,有的众筹平台甚至取消了手续费,采取免费模式吸引人气,虽然降低筹款人的负担,但对平台本身是个更大的挑战。

互联网金融以其全新的姿态,吸引了大批投资者的眼球,满足了民众借贷、保险、理财、投资等多元化需求,对传统金融业构成直接冲击。互联网金融的最大价值是渠道,有些门户网站既不负责金融产品实际销售,也不承担不良贷款风险,网站风险很低。需要做的仅是运用大数据中追踪、调查、挖掘技术,根据客户的特定需求,为客户筛选、匹配符合条件的金融产品。然后收取服务费、推荐费、广告费、培训费以及咨询费。总体上费用收取的多寡,核心在于资金流量和项目转化率。“先入为主”的商业竞争规则,事先占据有利,追赶者很难超越。弄懂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互联网金融门户网站疯狂增长的根本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