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关何处
故乡是什么
人对家乡的情感很复杂,我也是。实话说,并不都是爱。
我是一个农村孩子,出生于号称“苦海盐边”的渤海湾畔的一个内陆村庄。对那块土地,我无论如何都谈不上存有好感。它让我的先辈们苦苦挣扎,流尽了血汗,消耗着生命。我的父母和哥哥姐姐们,面朝黄土背朝天,比牛马付出得都多,却依然过着吃糠咽菜的生活。
夏天在酷热中煎熬着,冬天在寒冷中蜷缩着。因为穷,从小看惯了村民们争吵打架;因为闹分家,见识了哥们儿兄弟分道扬镳形同陌路;因为轮流伺候老人的交接日期有了分歧,妯娌之间拳脚相加……
我二哥就是因为生病,家里穷耽误了医治,五岁的时候死去了,那时我三岁。大人们都说,小哥哥又懂事又听话,也比我长得好看。
耳闻目睹了种种不美好,我真难以确定:家乡会给一个人的童年留下多少幸福眷恋?
我生于斯长于斯,但这里从未让我有过扎根于斯的归属感。
那会儿经常幻想:早点儿逃离这块土地,一旦离开就再也不回来。很长时间内,我一直采取着抵制故乡的态度。
但是,1988年的寒假,我从大学放假回到家,之前妈妈已经去世,当我迈进大门口隔着窗户玻璃看见了等待我回家的父亲和姐姐们时,“爸爸”两个字还没喊出口,一股滚烫的热流哽噎了我的喉咙,热泪夺眶而出。
那个时候,我就隐约地感觉到故乡对一个人的牵引。对于生你养你、埋葬着你祖先灵骨的这片土地,你可以爱它,也可以恨它,但你却无法摆脱它。于是,“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飞黄腾达了要回家,“富贵不还故乡,犹如衣锦夜行”;身处困境时也要回家,“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人和故乡是有着“地缘”和“血缘”的,故乡不仅指你的父母之邦,还是你童年或青少年成长的见证地。无论你走到哪里,别人问起你的故乡,你都得回答是这片生你养你的地方。这里有母亲生你时流出的血,这里埋葬着你的祖先,这里有你的天真和蒙昧,更有你的叛逆和梦想。
海明威有句名言:不幸的童年是作家的摇篮。童年的艰苦生活是我的财富,至少对我产生了火箭升空般的推动力,促使我好好学习考取大学。
老人们总爱忆苦思甜,希望年轻人能回到从前吃点苦。我不认同,所以也不愿听这些。不幸福的童年很容易让心灵扭曲,导致莫名其妙的梦境和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畸形对抗。
我虽然没经历过大苦大难,但趋利避苦是人的本能,人之常情,我还是幻想来生能有个温暖殷实的童年。好在如今我有这个能力,可以尽情地让女儿无忧无虑地享受灿烂。
我渴望灿烂的童年。记得我七岁那年,上小学一年级,个头儿很高了;但到了夏天,我经常不穿衣服,一丝不挂地光着屁股。因为只有一条大短裤和一件背心,洗了就没的换。我从小爱干净,衣服脏了就脱下来,自己蹲在池塘边洗干净,晒干了再穿上。
有一点值得庆幸,我在家最小,上面有哥有姐,这样一来我可以偷懒不用去下地干活。但农忙的时候,妈妈做好了饭,由我负责给父亲他们送去。因为家里穷,妈妈把不多的细粮留给干活的人们吃,自己吃粗粮,每次往地里送饭,妈妈都把家里最好吃的带给他们。我记得有玉米面窝头,红高粱面儿的饼子,炒虾酱,偶尔也有一顿烙饼和大葱炒鸡蛋,我骑着自行车往地里赶,就像电影里的红军小战士去执行光荣任务,可神气啦!
到了田间地头,找个树荫儿坐下,等着父亲他们收工吃饭。看他们向我走过来时,我只好作汗流浃背、满脸愁苦状,唤起大人们的同情,以免哥哥姐姐们训斥我眼里没活儿。
我确实不愿干农活,没做过自然也不会做,放学回到家,就爱看书。但我看的不都是课本,有些是小人书,有些是唐诗宋词,有些是小说。邻居大婶看见了,跟我家人说:你家“少爷”不干活儿,净看些闲书,没出息。
爸爸知道这事儿后,很生气,要打我,母亲拦住了。
那时候,家乡流行一句话“天下爹娘爱勤的”。像我这种好吃懒做的“少爷”是不讨人喜欢的,但妈妈总护着我,让我的童年没有缺失温暖。
……

池塘边
1987年8月,母亲去世后,我在县医院的病床上收到了河北大学录取通知书。大学报到前,我和大外甥李春宇在家门口池塘边留下了高中时代最后的青涩。
回想起童年往事,很惭愧,很好笑,也很亲切。曾经的不美好似乎也有了温暖的颜色。
我常想,故乡是什么呢?离开故乡的人才会明白它的含义:故乡就是你离得越远走得越久越牵挂的那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