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幕拉开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个声音把我震了

走进河北大学,没有丝毫的兴奋,仅有的新鲜感似乎也被麻木替代。我感到孤独落寞——因为怀念母亲。

实话说,河北大学不是我理想的大学,但带着忧伤走进校园的那一刻,我已在心里告诉自己:做河北大学最好的学生!

几天后,中文系要举办迎新晚会,班主任从档案中看到我的“特长”一栏写着“说唱”,于是希望我代表新生出个节目。我考虑了一下,决定朗诵鲁迅的散文诗《立论》: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他于是收回几句恭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我惟妙惟肖的朗诵让大家听进去了,活灵活现的表达着实娱乐了大家,师生们惊讶于我声音的可塑性。显然,那天我给在场的所有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联欢会结束后,大四的学兄曹天剑专门找我谈话,问我是否愿意进学校广播电台,当时,他是那儿的主力兼台长。

过了没几天,校园里就张贴出了招考广播员的海报,记忆中,我好像没怎么考就被破格招进了校广播台。后来,我听说,曹天剑把我的情况向学校团委负责广播台的张立红老师做了汇报。张老师爱才,对我当时进广播台和以后的成长都给予了很多帮助。

就这样,我和广播台结缘,一直到毕业。

第一年,我只负责每周两三次的播音,两位台长就住在广播台的所在地——教育系的三楼,负责每天早、中、晚三次的播放。

第二年,我被提拔为台长。搬进了广播台,二十几人的编播队伍分成五组,人员来自文理科各系,大家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其乐无穷。应当说,在河北大学的众多学生社团中,广播台有着良好的声誉和最大的影响,为上传下达各级指示精神,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尽到了一份责任。

一年一度的运动会,广播台责无旁贷;一年一度的演讲朗诵大赛,广播台身先士卒;一年一度的迎新生、艺术节及学校的各种活动,都会听到广播台推波助澜的摇旗呐喊。

这期间,我的“说”在广播台得到了充分锻炼,也为我带来了不少荣誉。1988年,北京电视台和中国书画院等单位联合举办了“全国首届朗诵艺术电视大奖赛”,盛况空前,五千多人报名参赛。我寄去参加初赛的录音作品就是《立论》,很快收到了进京复赛的通知。

我的广播岁月

1990年,河北大学广播台的两位“领导”:哲学86级的王国强和我。

1988年,20岁的我第一次来到从小梦想的首都北京,记得当时住在海淀区北二环(西直门立交桥)东北侧的紫竹大厦,和全国各地的120名进京复赛的朗诵爱好者切磋交流,至今难忘。

比赛按参赛作品的体裁分了三个组,复赛在当时的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分组展开,我的复赛作品选择了朱自清的散文《匆匆》: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

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当时觉得有些悲观,但更多地理解成对时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珍惜。今天看来,这句话是很冷静的。正如《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过去、现在、未来都不可得,轮回往复,故王羲之言:“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那我们就只能活好当下,不辜负如梭岁月似箭光阴!

怀着对时光的珍重,深情款款的朗诵显然打动了评委,我荣获了三等奖。

是不是所有的文艺青年都要经历《雷雨》

1988年,河北大学中文系排演话剧《雷雨》,我演周朴园,郝春荣老师为我化妆,她是京剧大师郝寿臣的孙女。

感谢指导过我的郝春荣老师。是她帮我逐字逐句地分析了这篇散文的深刻内涵,从语气到重音,从吐字发声到情感表达,她都倾囊相授。在大学二年级,她还给我们排过话剧《雷雨》,我演周朴园。她很喜欢我,对我重点教授。后来我才知道,她是京剧花脸一代宗师郝寿臣的亲孙女。

当时的评委,也都是朗诵大家,周正,殷之光,曹灿,张家声……《李自成》的作者姚雪垠也出席了。我最喜欢的话剧表演艺术家金乃千也在,他朗诵的《雷电颂》撼人心魄,之前每每在收音机里听到,我都热血沸腾激动不已。

颁奖晚会在北京月坛附近的二七剧场举行,评委们纷纷上台示范表演,金乃千朗诵的正是我最喜欢的《雷电颂》,我如醉如痴地感受着他的字字千钧,陶醉在他的声音世界里。我和现场的所有观众都屏住了呼吸,完全被他营造的气场震住了。朗诵结束,人们似乎还沉浸在作品的意境里,沉默了片刻,这才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这是我迄今为止听到的最杰出的声音表达!也是最理想最完美的欣赏回馈。

带着沉甸甸的收获回到河北大学。《河北大学学报》、《保定日报》、我家乡的《沧州日报》都在第一版显著位置做了报道,我在保定渐渐有了影响。于是,被保定电台聘为特约播音员。学习之余,录制了不少小说、诗歌,散文,既挣了稿费贴补着我的贫穷;同时也为我走近理想迈出了扎实的第一步。

这之后,我每年都会选择一项赛事,一来锤炼自己证明自己;二来挣些钱贴补学杂费。1989年我参加了河北电视台举办的“河北省大学生电视演讲邀请赛”,取得了集体一等奖、个人二等奖的好成绩;1990年,参加了全国大学生校园征文比赛,获二等奖,奖金600元,差不多是我一年的学杂费;1991年,我又参加了河北电台举办的“全国八省市普通话大奖赛”,我力挫群雄夺得第一名。

我的大学四年,看似风光无限,其实我一直很自卑很压抑。除了必要的社会活动,我的活动地点更多集中在教室、饭厅、图书馆、广播台。河北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校园氛围很活跃。说来奇怪,四年来,我没去过一次校园舞厅。

今天回想起我的大学生活,有得有失,单调也丰富,自卑也自负。但庆幸的是,我没有辜负光阴,没有辜负1987年刚刚走进校园时的自勉。如今,我不敢说是河北大学最好的学生,但我做到了力所能及的最好。

感恩生命中遇到你们,我的老师和同学;

感恩青春岁月的寄托,我的河北大学!

那个年代,“求职”还是一场表演

1989年,参加河北电视台“大学生演讲赛”,我在台上慷慨激昂做“求职演说”。我和同伴刘焱、李历三人小组为河北大学赢得了荣誉,荣获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