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乐业天坑群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的乐业县,有着被人们称之为“中华一绝”的巨大天坑群,它们是由方圆十多平方千米的数十个巨大的天坑状溶洞组成。
最大的天坑——大石围天坑
在所有的天坑中,最大的天坑“大石围”直径为500多米,深400多米,在这个天坑的坑底,有非常神奇的地下森林和地下河。当地人将天坑称为“石围”,广东粤北人称天坑为“箩”,但“大石围”比粤北的“通天箩”要大30倍。
大石围天坑位于同乐镇的刷把村,距乐业县城有23千米之遥。大石围的地下原始森林面积9.6万平方米,堪称世界第一。大石围天坑的垂直深度约为613米,东西长为600米,南北宽为420米,其容积约有0.8亿立方米。
大石围天坑
大石围坑底原始森林里简直就像一方宝藏,这里面有各种奇花异木和无数的神秘动物,有的被称为“恐龙时代的活化石”,有的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和名贵药材,还有人类至今没有过记载的蕨类。在原始森林底部,还有两条地下河,这两条地下河一暖一冷,河里有世界罕见的朦鱼。大石围周边还有4000米长的神秘的百朗大峡谷、300万米长曲径通幽的布柳河等景点。
大石围天坑
地球表面的漏斗
这奇特的天坑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它是一种特殊的岩溶地貌形态,在地质学上被称为“岩溶漏斗”。“天坑”一词,最早出现在袁道先主编的《岩溶学词典》中,它的基本定义是:在巨厚的碳酸盐岩层中,从地下通向地面、四周岩壁峭立围绕、深度与平面宽度大于数十米以上、底部并与地下河连接的陷坑状负地形。
天坑其实一开始并不是一个坑状的形态,而是由天然溶洞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逐渐演化而来的。溶洞在水流的长期冲击下,慢慢地被侵蚀和溶解,然后就逐渐产生溶蚀的现象。这种水与可溶性岩石之间的以溶蚀为主的地质作用和产生的地质现象被称为“岩溶”。岩溶形成分为两种形态:地面上形成的石林峰与地面下形成的天坑。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溶洞都能形成天坑,这也是天坑主要出现在南方的原因。因为南方经常下雨,这正是为天坑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比方说,年平均降水量近1400毫米的乐业地区。当雨水降落在石灰岩地面上的时候,就会沿着岩石的裂隙渗入到地下,一路溶蚀四壁,然后再逐渐扩大,在地下形成大型的溶洞。溶洞的洞顶在重力的作用下,不断往下崩塌,直到最后洞顶完全塌陷,终于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天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