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现实状况(1)
一、传统湮灭
身为桂林人,无桂林菜可吃;远道来桂林,无桂林菜可品。山水风景名城,历史文化名城上下几千年,在许多方面,没有传统,没有特色。就是城市建筑,一座座高楼大厦,一板板玻璃幕墙,一孔孔半圆拱形门窗。有的是什么夏威夷,什么芭堤雅,什么维也纳……“张永发”没有了,“日日安”没有了,“老乡亲”没有了,“五昌”没有了,“飞飞”没有了,“艳香居”没有了,“大三元”没有了,出了一位全国劳动模范,金牌服务员韦统豪的桂林酒家,当然也没有了。唯一给我们留下来的卖马肉米粉的老字号“又益轩”,可惜,二两的一大汤碗,里面还放两个鹌鹑蛋。难怪有的来客露出惊讶又疑惑的眼光,问:“这就是我爷爷说的桂林马肉米粉么?”
我怀念从前的老字号。王城正阳门西侧,有一个专营粤菜的广东酒家,后来迁到中山中路,也在西侧,大光明电影院旁。那是正宗的粤菜,烤乳猪的皮又红又亮,一片皮入口即化,香酥极了。1998年,我到泰国曼谷拜访朱氏宗亲,他们就是用烤乳猪招待我的。庆幸得很,在国外华人那里,保留了传统,我终于吃到了真正的广东名菜烤乳猪了。即使是现如今在广州,在香港,也吃不到如此的美味。
我们现在也有不少粤菜馆子,主打菜肴,就是广东菜,什么烤鸭、烧鹅,可惜又非正宗粤菜。有朋友自广州来,我想,桂林菜是拿不出来的了,只好请他吃烧鹅。他瞅了半天,疑惑地夹了一小块,问,这就是烧鹅么?我只好讪讪地说:“如今店多了,到处卖烧鹅,只好批量生产,派送到店里,客人点了,就放在微波炉里再烤一烤……”话刚落音,他点了点头,说:“我们广州也是如此。”于是只好吃青菜。他夹了一条蕹菜,问:“这是什么?”我苦笑一下,没有话说。
有一位四川成都来的朋友(四川大学的教授,成都人),我既拿不出地道的桂林菜招待他,就只好特地邀他去吃四川菜。他更绝了,望望那鸳鸯火锅,噗的一声笑了,说:“请的是川菜师傅么?”我也答不出。这大概也就是川菜不川了。
有一回,几位朋友聚在一起,谈论起各地的特色菜来,又有朋友大声说:“湘菜也不湘,×菜也不×……”
没有了桂林菜,没有了桂林老字号也就罢了。国际旅游名城,海纳百川,日本、韩国料理,泰国、印尼饮食,不去说它,因为我除了到那个地方去,无法选择,只好充饥饱腹。想想去吃一份“蟹粉狮子头”吧,没有;就是“红烧狮子头”吧,有倒有,叫四喜丸子,那肉是绞肉机绞碎的,入口即渣。将就吃吧,价格还很贵,吃过一次后,便再也不敢去品尝了。
过去,清明节时,我们桂林几乎家家要吃上“粉蒸肉”,现在的那还像粉蒸肉么?一盆机打的粉子,把肉裹起粉子一蒸,就是粉蒸肉了?那粉子不说没有香味,就是进入口中,也像被糨糊抹上了舌头。
我们的桂林米粉呢?那倒是人人都钟爱的,土色土香的快餐啊!一个小店,五七张小桌,甚至两三条凳子,也挤满了人,大众在那儿用餐了。这该是我们的传统美食了吧?
但如果你随意问一下,哪个地方的米粉特别是卤味米粉好吃?他总是说:都差不多。卤水?不过就是盐+酱油+味精吧!有的放点豆豉,一块多钱一小袋的;有的放几块豆腐乳;香料也无非八角、沙姜、小茴香、草果、陈皮、香叶、香茅;再加点花椒、豆蔻、丁香、甘草,不错了。香料也不过就是这十几二十种,可惜香料放的大多比例不对,而那香料或从药铺买来,已过期两三年了。或从菜市干货摊上买来,也了无香味了。就拿那卤水的主料八角来说,又大多是蒸走了八角油的,你说,那哪儿还是大茴香?!
吃猪肉,大家都懂,要想法子去找“土猪肉”,你找得到么?反正我找不到。
有的小店,独家经营的,叫土猪肉,一头至少三四百斤,那是从前的土猪么?要说牛肉,那只好看价钱了,现时牛肉,好一点的,干水牛肉,是二十几元一斤、三十几元一斤,甚至四十几元一斤,买这么贵的牛肉起卤锅,想卖三四块钱一碗的卤菜粉?没门儿。
所以,我们只能在米粉店里吃到没有香味、被榨了油的香料熬的卤水,吃到价位便宜的,泡在水里捞起来的,谁知是黄牛还是水牛,还是什么牛的卤肉。我曾经好心地告诉一位米粉铺的老板,说牛肉是贵,你不会买点牛肝、牛肚、连贴一起熬卤水么?他叹一口气,说,我晓得那些是很便宜,牛肝也只三四块钱一斤,但是,都是泡在水里的,我怕有什么问题,哪敢买呀!我无话可说。所以,桂林米粉没有了传统的美味,别怪我们米粉店的老板们,他们难啊!
《舌尖上的中国》有柳州螺蛳粉,就是没有桂林米粉,你气也白气。所以,广西南边一个县的人到北京去卖“桂林米粉”,大大的火了一回,你气也白气。气来气去,还是气自己。因为,包括我在内,我们不争气。
二、民间桂林饮食文化式微
昔日,正阳门口西侧还有一个甜品店,叫翁记。这是回民开的,做的甜品是桂林一绝。起沙的绿豆沙,喷香的芝麻糊,还有那甜酒鸡蛋、冰糖莲子、冰糖银耳、冰糖百合、薏米白果粥,最特别的是“沙谷米”。这“沙谷米”,恐怕许多桂林人连名字都没有听到过,更不用说吃了,什么样子,怎么做的?我在后文“桂林小吃”还要说,在此不赘。而凉粉,真正的凉粉是用凉粉果的籽,用冷冽的井水洗出来的,在此也暂且不说,下文再叙。再有,就是油货了。油货就是油炸货。回民的油香是绝妙的美食。油堆,炸成苹果那么大,皮薄而脆,撒上喷香的白芝麻,剪一个口,再往里填进白糖糯米软糕。这翁记没有了,这甜品也就没有了,虽然有的还有,也不是那个样子,那个味道了。
又说日日安的点心。核桃酥就是核桃酥,你能吃出核桃清香又夹带点涩味来,杏仁酥就是杏仁酥,你也吃的出那杏仁的香甜和微微的苦味来。现在也有核桃酥,就是面粉白糖酥,油却舍不得放一点儿。那核桃仁好一点儿的,五六十元一斤,做出来的核桃酥,只卖十三元一斤,不是面粉饼又能是什么饼?
五昌的月饼,广式月饼,远近闻名,外地来桂的客人,恰逢中秋佳节,定要带几大盒回去。小时,还不到七月天,我母亲就去五昌领回十斤二十斤红瓜子,母亲、姐姐和我,就夜以继日地用一只小钳子夹瓜子,偷着吃了一两颗掉在地上的瓜子仁,是要挨打手心的。这瓜子夹好了,把瓜子仁一称,一斤几个铜板,虽说这劳作单调而又辛苦,但母亲常说,大家吃的月饼,有我们夹的瓜子了,我们就觉得十分快乐。后来长大了,我就明白了,这也该是一种饮食文化吧!
新中国成立后还有的老店,或是新中国成立后才开的饮食店,像老乡亲,我的一个中学学生的父亲袁师父,是老乡亲的厨师,我至今仍然记得他做的五柳全鱼和糖醋排骨,非常怀念。三四十年了,没有再吃到这样的美味了。
还有飞飞粥店的稀饭。浓稠适度,白如春雪,米油浮面。瘦肉粥、鱼片粥、鸡茸鸭茸粥,那种美味,实在让人难忘。
又有北方饺子店,手工饺子,天忠馄饨店,薄皮滑馅儿,虽是北来面食,但在桂林已有多年历史。新中国成立前,我们住在南门福旺街通泉巷的朱氏宗祠第三进的大杂间里,隔壁就有一位年已半百,背佝偻挑担子夜晚出去卖馄饨的,我们都叫他“馄饨二叔”。那时,我才四五岁光景,但受他之托,每晚都候着他,给他开大门。说来也怪,只要他回来了,不管多么深夜,只要他在门外敲了三下竹板:“笃、嗲、嗲”,我就一咕噜翻身而起,轻轻地给他开门。而他,早已在门外下好了一大碗香喷喷、热腾腾的馄饨,我不忙接过来,先把门轻轻地关好,小心翼翼地才捧起这碗馄饨,把六七岁的姐姐叫起来,分享这绝世美味。我母亲不在家,她在大户人家做厨娘。我以为,这就是桂林的饮食文化了。
鸿庆隆的糕点是上佳的,特别是春节的传统“南糖”,那酥糖就是真正的酥糖,那寸金糖就是寸金糖。其他不多说,下文还要详细叙及。
我教中学时,班上有一位女学生,姓石的,她家祖祖辈辈做糖食。她是传人,有一个小店(或说小作坊),叫“石记传统糖”,用今天的话说是微小企业。她做的糖,由于原料、资金以及人们饮食习惯的变化等等缘故,维持艰难。她做的这些糖,我以为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的,就拿“胡子糖”(现在也有人做,叫龙须糖,但离正宗的“胡子糖”相去甚远了)来说,极细极长的丝,银白色的滚以极细极粉的花生、芝麻粉,卷成一寸半长,六七分粗的筒。捏一个,放入口中,又酥、又甜、又香。现在吃不到了。
至于说到桂菜,正如前言所述,连我自己也搞不懂了,到底什么是桂菜?到底桂林还有没有传统美食?到底桂林还有没有饮食文化?
我想,大多数的桂林人,如我一样回答不出来。
过去,桂林民间请酒,有八大碗、十大碗。现在,许多桂林人都见不到这些菜了,更说不出八大碗是哪八大碗菜,十大碗又是哪十大碗菜。
小时候,我家娘仔三人过着很穷的日子,但吃饭是有规矩的。即使年节,吃什么,怎么吃,也是有规矩的。很稀罕的,母亲带我去吃一回酒,(姐姐不能去的,因为她是女孩),那更有繁琐而又复杂的规矩,这规矩,或说吃饭的礼仪,当然是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虽说今天已时过境迁,不讲这些规矩了,但依我看来,传统的一些礼仪、规矩,还是应该讲究的,这个吃的文化,是不好丢弃的。现在,这一些东西基本上没有了。
从菜品小吃,从老字号的制作工艺,到饮食的礼节规矩,这传统的饮食文化,真正的式微了。
三、各大菜系对桂林饮食文化的破击
我个人认为,这是破击,不是冲击。破了还击了,就崩塌了,垮了,灭了。这是说得很严重的,我是看得十分严重的。
过去,桂林有川菜、粤菜、湘菜、苏菜、京菜、鲁菜、徽菜,但因为他们的川菜就是川菜,粤菜就是粤菜,什么菜就是什么菜,各有鲜明的特色,所以桂林人吃这些菜,是尝新,是一饱口福,是大快朵颐。
我问过一家川菜馆,说,为什么你这菜不麻不辣,是正宗的川菜么?他很干脆地回答说:“桂林人哪吃得那么麻辣?我们是适合桂林人的口味啊!”接着,他又补了一句:“就是到了四川,也难找到一家真正的又麻又辣的铺子了。”这话我当然不敢苟同。我就有几位在桂林工作二三十年的四川朋友,他们每年都要回家乡一两回,回来还给我带来一包又红又香的纯正花椒。他说叫他们去成都看看,不麻辣不要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