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了解的冷门知识:再冷门的问题也有最热闹的答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匪夷所思的行为——为什么我们这样生活,那样工作(1)

13.为什么桌子总是擦不干净

冬天的房间总是让人感觉很干燥,用来擦桌子的抹布也常常由于干透而变得硬邦邦的。假如桌子上有一小片水,直接拿干抹布擦一下,会发现抹布所到之处都是水渍,水只是被摊得更平了。为什么有时候干毛巾反而擦不干桌子上的水?

◎司空见惯的生活琐事

谈起擦桌子,可谓是司空见惯的生活琐事,但仔细研究,还是会有很多门道和智慧的。擦桌子的过程,简单地说,就是毛巾类的纺织物与桌子上的水渍接触,再利用毛细现象吸走水分的过程。

什么是毛细现象呢?就是毛细管作用,指液体在细管状物体内侧,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克服地心引力上升的现象。在毛细管中,液柱重量与管径的平方成正比,而液体与管壁的表面张力只与管径成正比,这就使较窄的毛细管在吸水的性能上比较宽的毛细管更加显著。

◎不可忽视的干扰因素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看似简单的过程,会有很多因素对其造成影响,比如水渍的水量、表面积,以及桌面的材质,甚至还包括环境的温度和湿度等。至于毛巾类织物本身的一些特性,在吸水过程中,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一,毛巾的吸水性大致与其表面积和厚度成正比。

第二,毛巾的材质。通常,植物纤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全棉毛巾,它的吸水性要优于人造纤维。

第三,纺织的技术方法。对于相同材质,并且大小厚度均相同的毛巾,如果它的纺织中使用了较细的纤维,那么,它的吸水性会更优秀。因为纤维越细,成品表面同样面积内纺织孔隙就会越多,而且更狭小密集,而孔隙则是毛巾发生毛细现象的关键。

◎为什么干毛巾的吸水效果不好

现在,我们明白了影响毛巾吸水的多方面因素,下面回到核心议题——干毛巾与湿毛巾的吸水性问题。我们先假设上文提到的全部因素都一致,在同样环境条件下,就相同材质且大小厚度一致的干燥毛巾与浸湿拧干的毛巾在同样的桌面,对同一水渍的吸水过程进行推论。

那么,为什么干毛巾的吸水效果会不好呢?首先,我们把干毛巾和荷叶联系到一起,因为它们有相通之处,荷叶有奇特的表面结构,在其粗糙的表面微结构中充满了空气,形成的空气垫又阻止了水向下渗透。而干毛巾的纤维中也是充满了空气,由于空气垫的阻隔,水不能顺利地进入毛巾的纤维中去。

其次,由于干燥毛巾处于脱水状态,纤维干瘪收缩,再加上纺织物本身的特性,使其织物表面显得很不整齐。虽然纤维一收缩,就会使孔径变得狭窄更有利于吸水,但是有的孔隙处却由于残留的污垢而导致纤维粘连,于是,发生阻塞并阻碍毛细的现象,从而影响干毛巾的吸水性。

◎吸水性提高的真正原因

那么,如果我们把毛巾浸湿后再弄干,吸水性会得以提高的真正原因又是什么呢?其一,毛巾浸湿时,大量水分会进入,这样就挤出了毛巾孔隙中的空气,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观察弄湿干毛巾时有小气泡冒出的现象得到论证。其二,把干毛巾浸湿然后拧干,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用水软化毛巾,把其中的空气排除,之后再挤出一些水。在挤的过程中,毛巾被一点点地压缩形变。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一些微结构孔洞中可能还有负压,但是只要一接触到水,马上就会吸入。

如此看来,生活中真实发生的情况远没有那么多的绝对,湿毛巾的吸水性也不见得就比干毛巾强。现实总是充满了不确定性,然而正是因为这些不确定,才有了如此丰富多彩的生活。

14.为什么我们怕密集物

生活中,有些人看到密密麻麻排布的细小物体就会害怕,头皮发麻,头晕恶心。据说有这个症状的人,比恐高的人还要多。在这些密密麻麻排布的细小物体中,“莲蓬乳”就是其中之一。由“莲蓬乳”引发的症状叫“密集物体恐惧症”。

◎什么是害怕

在所有的精神疾患中,恐惧症是极其轻微的一种,症状很简单,就是恐惧某些东西或情景,即使明知道这种东西不会伤害自己,也会害怕。常见的恐惧症有恐高症、幽闭恐惧症、社交恐惧症、牙医恐惧症……大约有50%的美国成年人罹患此症。

不得不承认,恐惧让我们吃不下,睡不着,在朋友面前丢人。可是,为什么我们要害怕呢?不过,你可以想象,一只老鼠要是不怕猫,会发生什么事情……话说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在进化科学上有一个词,叫做“EEA”,意思是说,通过进化而适应的环境。对于动物而言,它们之所以害怕的东西,往往是在自己的EEA环境里有害的东西。比如,鹅害怕一切长形、棕红色、会动的东西,实际上是出于对狐狸的恐惧。试想一下,假如你用绳拉着一块狐狸皮走一走,也能把鹅吓得半死。

人类的EEA呢?实际上,人类的EEA在非洲热带草原上。我们害怕一切黑暗、高处、陌生的地方,对巨大的响声和突然跳出来的东西,当然还有蛇,或多或少都会感到恐惧,这些都是有道理的。在EEA的世界里,如果一个人不怕高,他会爬到30米高的树上,然后拽着树枝打秋千;如果一个人不怕突然袭击,豹子会跳到他身上。

◎初探:表皮寄生虫

从上文我们已经得知,恐惧既是学习得来,也是进化的成果,还知道了恐惧是有益的适应,那到底为什么会有密集物体恐惧症呢?

根据前面所述,我们可以猜想,密集物体恐惧症也是进化的结果。我们害怕密密麻麻的物体应该和本能有关,因为密密麻麻的物体是有害的,不懂得害怕它的人就会受到荼毒。

看到这里,想必略有了解的人第一个想到的是表皮寄生虫,顾名思义就是寄生在人体表皮的昆虫:有两种,一种是南美洲的人肤蝇,还有一种是非洲的嗜人瘤蝇,两者的幼虫都是我们俗称的“蛆”。相比一般只吃腐肉的蛆,这两种蛆会钻进人体的皮肤,啖生肉为生。

不过,密集物体恐惧症真的源于对寄生蛆虫的恐惧吗?这种可能性不大。人肤蝇生活在南美洲,而人类的EEA是在非洲。嗜人瘤蝇虽然生活在非洲,但是它在同一个地方却只会产下一两个蛆,不会密密麻麻下一片,患处也只是凸起一个小点,不会像莲蓬乳这么醒目。

◎密集物体恐惧症的症状

第一个假说被抛弃了,让我们换个思路,再考虑一下密集物体恐惧症的症状,大致有以下几点。

症状1:体积大、数量少的不怕。引起密集物体恐惧症的首要条件是密集细小。

症状2:四方带棱的不怕,可怕的是圆点带状的。

症状3:错落散布的比挤成一团的可怕。

症状4:与背景对比越鲜明越可怕。

症状5:越有立体感越可怕,凸出的肿包或者凹进的空洞比平面可怕。

症状6:有大有小的比大小一致的可怕。

综上所述,激发密集物体恐惧症的条件是密集、细小、圆形、错落分布、颜色鲜明、有立体感、大小不一。

◎寻找那些值得一怕的东西

现在我们的任务就是寻找符合上述条件,又存在于EEA中,同时又危险值得一怕的东西。下面提供一些备选答案,供大家参考。

嫌疑人1:疾病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EEA中的常见疾病跟现代社会中的疾病不同。例如流感和黑死病这样烈性的传染病,EEA中就不能存在。比较有嫌疑的,是那些慢性病,在EEA稀疏的人群里也可以存在的。

说起慢性病,就不得不说慢性皮肤病,这类病往往伴随难以忍受的瘙痒。虽然这些病本身并不严重,但抓痒会把小病变成大病,而且抓过痒的手也很容易导致疾病的传染。更糟糕的是,一旦皮肤被抓破,EEA里可没有抗生素,一旦被感染了,就麻烦了,甚至还有可能会造成生命危险。

但是痒的感觉实在令人难受,不抓又不行,这时就需要有更强力的东西——恐惧,来克制抓痒的欲望了。因此,看到那些点点就发抖,你还会想到抓吗?

嫌疑人2:霉菌

在圆点状、色彩鲜明、有立体感、星罗棋布,而且大小不一的东西里,有一样常常被我们忽略,那就是霉菌。至于人们为什么会如此恐惧霉菌,理由也很简单,如果我们就算看上一眼星罗棋布的霉菌都觉得恶心,就能避免吃进发霉的东西了。

要知道,EEA里没有冰箱,也没有黄连素,于是,识别食物的新鲜程度就显得非常重要。既然我们已经有嗅觉和味觉把关,避免吃下腐烂的东西,以免中毒,为什么不在视觉上再加一道关呢?

嫌疑人3:昆虫

自然界中,很多有毒的昆虫往往会以鲜亮颜色作为警告,比如金花虫、大黄蜂、大桦斑蝶;有些毒虫还会以集群的方法警告敌人,比如,毛毛虫、瓢虫、金花虫都喜欢扎堆;鲜艳而有毒的红萤甚至还会分泌出信息素,催别人赶紧集合过来,这样可以使自己更加醒目,警告效果也更佳。

有人认为,色觉能帮助我们和猴子们寻找成熟的果子。所以,我们对颜色鲜艳的东西总是情有独钟:鲜花、华服、彩虹、宝石……这么一来,在我们看来,有毒的昆虫总是很靓丽,数量又大,实在是太有诱惑力了。

许多原始部落都把昆虫当作重要的蛋白质来源,可以想象EEA里的人类也是如此。如果我们对这些密密麻麻、花花绿绿的生物天生就有一种恐惧,就可以省去腹泻和弄一手怪味的麻烦。或许密集物体恐惧症实际上就是叫我们避开毒虫。

在原始社会,一般来说,采集昆虫等食物的工作是往往都由女性担当,也许这正解释了,为什么女人比男人更怕虫的原因所在。

15.接吻会不会传染病菌

亲吻本来是件甜蜜幸福的事,可是接吻无法避免跟对方的唾液接触,稍不留心,细菌就会乘虚而入。接吻虽好,但也要格外谨慎,千万别在错误的时间、地点亲吻错误的对象。

◎接吻,真有那么可怕吗

2009年春天,甲型H1N1流感开始蔓延,而接吻这件事则变得异样起来。据《环球时报》报道,为避免流感疫情继续发展,墨西哥当局劝导民众见面时最好不要接吻。英国、菲律宾当局也建议民众少接吻为妙。更有趣的是,墨西哥一家电视频道还决定从正在拍摄的连续剧中剔除拥抱、接吻等激情戏,改用眼神传情达意。

接吻,这一以爱为名的运动,真有那么可怕吗?是的。同其他流感一样,甲型H1N1流感也是通过飞沫或密切接触进行传播的。换句话说,在咳嗽、打喷嚏的时候,呼吸道里的病毒会随着飞沫散布在空气里。

一次咳嗽平均释放3000个飞沫,而一次喷嚏可使飞沫1秒钟内就可以到达6米之外。接吻这种亲密接触,可能使人直接身陷“灾区”,还可能使人近距离吸入对方呼吸道排出的病毒飞沫。看来,少接吻是有道理的。

◎“犯上作乱”的微生物

口腔是微生物繁衍的天然良田,光是细菌就有700余种,13毫升唾液里的细菌数量约十几亿。接吻的话会不会引起感染呢?其实大部分微生物属于无害的正常定植,无须过分担心。只有在身体免疫力变差、口腔环境改变或口腔黏膜破损等情况下,这些微生物才可能“犯上作乱”。

如果口腔病菌作怪,最常见的就是口臭。恼人的气味甚至会让接吻成为难事一桩。原来,潜伏在舌下或牙齿中的细菌能分解蛋白质产生含硫气体,形成臭味。还有一种病叫“接吻病”,虽说病名华丽,其实就是EB病毒引起的单核细胞增多症。这种病毒存在于口腔分泌物中,能通过口水、飞沫传播。一个10秒以上的吻,足以将病毒传播给对方,所以美其名曰接吻病。此病据说与接吻过频有一定关联。研究显示,90%以上的人会在生命某一时期罹患此病。值得欣慰的是,此病身体的免疫系统完全可以对抗,在你倦怠不适、发烧喉痛前早已被消灭。总之,吻能传病,口水、唇舌、口腔内的病菌是致病关键。

◎病毒的传播途径

除此之外,乙肝与艾滋病能通过接吻传播吗?一般来说,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虽说唾液里也会有艾滋病毒,却没有接吻传播艾滋病的病例报道。可能是因为唾液中艾滋病毒含量低,不足以造成感染。至于乙肝的传播方式则更为广泛一些,包括母婴、输血、密切接触及性传播等,此外,法式深吻或被咬伤也有可能传播乙肝。

总之,接吻虽好,但也要格外谨慎,千万别在错误的时间、地点亲吻错误的对象。

16.人为什么会害羞

我们总是习惯把内向型的人等同于害羞的人,其实不然,羞涩的人的确更有可能是内向型的人,但是内向型的人并非就是害羞的人。当绝大多数人都和谐地融于社会交往中时,害羞者似乎就成了异类。其实,害羞只是一种正常的反应。

◎形形色色的反应

当身边的大部分人都能和谐地融于社会交往中时,害羞内向者反倒成了异类。其实,害羞是一种正常反应。正如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威廉·加德纳教授所说:“害羞是人类性情表现的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