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囚徒困境——如何破解背叛(3)
在很多博弈中,合作成功的关键在于公开、诚实与信任。而怀疑则是致命的,有时连怀疑别人心存怀疑也会带来麻烦。在齐后主诛杀斛律光的事件中,斛律光遭冤杀,不是他真要谋反,除了敌人、小人的构陷,主要原因还是齐后主怀疑他要谋反,而且后主害怕斛律光知道他怀疑斛律光要谋反。彼此怀疑,那就会带来屠杀。
在这场博弈中,其实齐后主和斛律光继续君臣合作才是最有利的,斛律光保家卫国,能让后主坐稳皇帝的位子;而后主相信斛律光,斛律光能继续保全全族的荣宠,起码能保住全族人的性命。可要达成这种合作,不单是需要互相信任那么简单,双方还需要形成一个信任循环。显然,这种连环相信是不可能形成的。
可见,要想与一个人达成合作,取得对方的信任,比自己信任对方更重要。一点点不信任的小火星,就可能导致怀疑往复循环,导致看似牢固的合作关系瞬间崩盘。斛律光之死,就是他既不能取得齐后主的信任,也不能让后主信任他。
任何怀疑都会成为屠刀,如果皇帝认为臣子不适合下一任皇帝使用,就可能要大开杀戒,西汉条侯周亚夫就是这么被不明不白冤杀掉的。
汉纪八
孝景皇帝后元年(前143)记载:帝居禁中,召周亚夫赐食,独置大胾,无切肉,又不置箸。亚夫心不平,顾谓尚席取箸。上视而笑曰:“此非不足君所乎!”亚夫免冠谢上,上曰:“起。”亚夫因趋出。上目送之曰:“此鞅鞅,非少主臣也。”居无何,亚夫子为父买工官尚方甲楯五百被,可以葬者。取庸苦之,不与钱。庸知其盗买县官器,怨而上变,告子,事连污亚夫。书既闻,上下吏。吏簿责亚夫。亚夫不对。上骂之曰:“吾不用也!”召诣廷尉。廷尉责问曰:“君侯欲反何?”亚夫曰:“臣所买器,乃葬器也,何谓反乎?”吏曰:“君纵不欲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吏侵之益急。初,吏捕亚夫,亚夫欲自杀,其夫人止之,以故不得死,遂入廷尉,因不食五日,欧血而死。
周亚夫是汉初功臣周勃之子,治军严谨,得文帝赞赏。文帝临去世时,曾对将即位的景帝说:“若国家有变,周亚夫可以为将。”后周亚夫果然平定了七国之乱,显示了将门虎子的雄风。可是景帝却不怎么喜欢周亚夫,因为周亚夫是个直肠子,不怎么会讨好皇帝,常常与景帝政见不合,所以景帝就想修理他。
一天,景帝在宫中设宴招待周亚夫。他让人在周亚夫面前放了一大块肉,既没有人给切,也没给放筷子。周亚夫有些不快,让人取筷子,根本没想到这是皇帝在故意给自己难堪。景帝冷笑道:“难道这还不够你享用吗?”周亚夫猛然惊醒,马上起身谢罪。等周亚夫狼狈出宫时,景帝望着他的背影,冷冷地说:“这个遇事就不满意的人,不是适合少主使用的臣子。”也就是说,景帝觉得自己的儿子将来可能驾驭不了周亚夫,所以有除去之心。
不少皇帝在快离开人世的时候,都会为下一代天子挑选能辅助朝政的顾命大臣,这也是为君为父之常情。但此外,还有一种逆挑选,那就是把那些不听话、不怎么好用,可能会闹事的大臣提前砍掉,为儿子铺平道路。不幸的是,周亚夫就成为景帝逆挑选的首选。
不久,周亚夫的儿子为父亲买殉葬用的盔甲盾牌,被诬告谋反,周亚夫也被牵连其中。当然,这是景帝早就希望看到的。周亚夫还是很倔,说道:“我买的不过都是殉葬品,怎么会谋反呢?”但审讯的狱吏回话更绝:“即使你不在地上造反,也要到地下去造反吧!”潜台词是,只要皇帝认为你造反,不管活着还是死了,都会造反。于是,周亚夫吐血死于狱中。
看来,皇帝身边的每一个大臣都会成为被怀疑和挑选的对象,只要你不对皇帝的路子,成为被怀疑的对象,那不好意思,你就要认罪伏诛。
那如何让皇帝消除疑虑呢?聪明者如甘茂想到了提前给君主打预防针的办法,而且他的办法还很幸运地在奏效了。
周纪三
赧王七年(前308)记载:秦王使甘茂约魏以伐韩,而令向寿辅行。甘茂至魏,令向寿还,谓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伐!”王迎甘茂于息壤而问其故。对曰:“宜阳大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鲁人有与曾参同姓名者杀人,人告其母,其母织自若也。及三人告之,其母投杼下机,逾墙而走。臣之贤不若曾参,王之信臣又不如其母,疑臣者非特三人,臣恐大王之投杼也。魏文侯令乐羊将而攻中山,三年而拔之。反而论功,文侯示之谤书一箧。乐羊再拜稽首曰:此非臣之功,君之力也。今臣,羁旅之臣也,樗里子、公孙奭挟韩而议之,王必听之,是王欺魏王而臣受公仲侈之怨也。”王曰:“寡人弗听也,请与子盟。”乃盟于息壤。秋,甘茂、长封率师伐宜阳。
公元前308年,秦武王派甘茂联合魏国以攻打韩国的宜阳,让向寿随行。甘茂率兵赶到魏国,就让向寿回国禀告武王说:“魏国已经听从我的主张了,但我希望大王不要攻打韩国。”秦武王接到消息,亲到息壤迎接甘茂,并问其故。这时候,甘茂说:“宜阳,名义上是县,但实际是个郡。秦国攻打宜阳,山高路远,不易攻取。”接下来,甘茂没有说攻宜阳的事,而是话头一转,讲了两个故事。一是三人成虎,鲁国有个和曾参同名同姓的人,当有人告诉曾参的母亲曾参杀了人时,其母泰然自若,仍坐在那里织布,因为她根本不相信自己的儿子会杀人。可是报信的人接二连三,直到有三个人说曾参杀了人时,他的母亲再也坐不住了,扔下织布的梭子,越墙逃跑。甘茂说:“我的贤德不及曾参,而大王对我的信任也不及曾参之母信任曾参,可怀疑我的人不止三个,恐怕到时大王会像曾参之母一样怀疑我啊。”
接下来,曾参又说了第二个故事。魏文侯曾派乐羊领兵攻打中山,三年方才取胜。乐羊回来请功时,文侯把一箩筐毁谤乐羊的告发信都拿给乐羊看。乐羊吓得马上起身拜曰:“这不是我的功劳,而是大王的功劳啊!”若不是文侯忍受着众人打乐羊小报告的煎熬,拿信任来冒险,那乐羊早就被撤了,何来论功啊?甘茂接着说,今臣去攻打宜阳,若久攻不下,樗里子、公孙奭等人一定会向您进言,而您也一定会怀疑我啊。到此,秦武王完全明白了甘茂的意思,并说愿意相信甘茂,与之立下盟约,让他去攻打宜阳。
果然,甘茂的预料没有错。攻打宜阳五月不克,朝里便有人不断向秦武王说三道四,武王也想罢兵。这时,甘茂给武王回信说:“息壤之盟还在这里呢!”秦武王醒悟,这才坚定了信任的决心,不但遵守了诺言,还给甘茂增了兵,取得了宜阳之战的胜利。
甘茂作为大将,深刻地明白“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反面意思意味着什么。所以,为了不让秦武王将来怀疑他,他先给武王打了预防针。这种策略虽然胜算不是很大,因为还要看君主是不是个明君,但还是值得其他功臣宿将们借鉴。
还是那句话,想要对方不怀疑自己或减少怀疑,必须事先坦诚相待,取得对方的信任,这是非常重要的。信任的分量越重,怀疑的分量就会相对减轻,这样才有可能促成合作的进程。
自污以求自保
君主最怕、最见不得的就是臣子们手握自己授予的权柄,威望高过自己。一是我才是天下老大,不允许有人与之争高下;二是这些人有权有人望,搞不好要篡权自立,必须防患于未然。所以,对那些位高权重的文臣、武将来说,略微有些聪明的都会谨小慎微,夹着尾巴做人,绝不敢放肆张扬。而且还不能随便做好事,做好事也不能留名,否则就会被认为是收买人心、居心叵测。
有了前车之鉴,后来者就想到了自污以求自保的方法。要破解君主的猜忌,甘茂采取的方法是提前打预防针,属于成功案例。而秦国的另一位大将王翦则采用的是自污法。
秦纪二
始皇帝二十二年(前225)记载:李信攻平舆,蒙恬攻寝,大破楚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楚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败李信,入两壁,杀七都尉;李信奔还。
王闻之,大怒,自至频阳谢王翦曰:“寡人不用将军谋,李信果辱秦军。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病不能将,王曰:“已矣,勿复言!”王翦曰:“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王曰:“为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六十万人伐楚。王送至霸上,王翦请美田宅甚众。王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以请田宅为子孙业耳。”王大笑。王翦既行,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王怚中而不信人,今空国中之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王坐而疑我矣。”
王翦是秦国的著名战将,与同时代的白起、李牧、廉颇齐名。他为秦国统一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当秦王嬴政攻下燕国后,准备攻打楚国,他问李信攻楚要用多少兵马,李信年轻气盛,说二十万就够了。秦王又问王翦,王翦说非六十万不可。秦王觉得王翦老了,少了雄心和魄力,于是派李信和蒙恬率二十万人伐楚。而王翦则称病回故里。
后来,李信吃了败仗,秦王方知王翦说的是对的,于是放下身段请王翦出山。王翦说:“要我带兵的话,必须要六十万军马不可。”秦王全部答应。王翦领着六十万大军,准备出征,没想到这个时候,他却给自己家广置良田、美宅。秦王问:“将军即将出行打仗,为何还要担忧生活的贫穷呢?”王翦称:“做大王您的将军,即使立了功,也封不了侯。趁着大王您现在重用我,所以多讨些田宅,作为子孙日后生活的依凭。”秦王听了哈哈大笑。王翦率军抵达武关,曾五次派使者向秦王请赏。他手下有的将领看不下去了,觉得王翦的请赏行为有些过分。这时,王翦才道出实情,他说:“你不明白。大王疑心病重,用人不专,现在他将秦国所有的兵力都交给了我,我如果不以为子孙求日后生活保障为借口,多次向大王请赐田宅,难道要大王坐在宫中对我生疑吗?”
王翦不仅是个战将,在军事上有战略眼光,在政治上也深谋远虑。他很清楚自己率领这么多人马出征意味着什么——六十万士兵,即使放在现在也不是个小数目。军队都被王翦带走了,不管他能不能打胜仗,相信秦王都会睡不着觉。为了不让秦王猜忌自己,证明自己在政治上没有野心,他才不得不做出贪财的样子,自污以自保。
君主猜忌的是那种有野心、有抱负的人,如果你贪财好色,那就不足为惧了。因为贪财好色者,不会成大器。否则你若雄才大略,又克己奉公,不露丝毫破绽,那帝王的疑心病才会更重。
王翦很明白秦王是个猜忌心很重的人,不会专一地信任任何人,所以他事先把自己的形象低俗化,让秦王相信自己没什么大的雄心,不过是个能领兵打仗的武夫而已。这样,秦王才会安心,他才能专心打仗,并保证自己一家老小的安全。
自污是为了求得自保。同样的策略,到了西汉初年,丞相萧何也重演了一次。
汉纪四
太祖高皇帝十二年(前195)记载:相国何以长安地狭,上林中多空地,弃;愿令民得入田,毋收稾,为禽兽食。上大怒曰:“相国多受贾人财物,乃为请吾苑!”下相国廷尉,械系之。数日,王卫尉侍,前问曰:“相国何大罪,陛下系之暴也?”上曰:“吾闻李斯相秦皇帝,有善归主,有恶自与。今相国多受贾竖金,而为之请吾苑以媚于民,故系治之。”王卫尉曰:“夫职事苟有便于民而请之,真宰相事;陛下奈何乃疑相国受贾人钱乎?且陛下距楚数岁,陈豨、黥布反,陛下自将而往;当是时,相国守关中,关中摇足,则关以西非陛下有也!相国不以此时为利,今乃利贾人之金乎?且秦以不闻其过亡天下;李斯之分过,又何足法哉!陛下何疑宰相之浅也!”帝不怿。是日,使使持节赦出相国。相国年老,素恭谨,入,徒跣谢。帝曰:“相国休矣!相国为民请愿,吾不许,我不过为桀、纣王,而相国为贤相。吾故系相国,欲令百姓闻吾过也。”
萧何是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也是刘邦的重要谋臣。自刘邦从沛县起事起,他就跟随在刘邦身边出谋划策,刘邦在夺得天下的过程中,所做的许多重大策略都是由萧何谋划的。可以说,除了张良,萧何是刘邦最为信任的臣子。西汉建立后,刘邦也以萧何为首功,大加封赏。但此一时,彼一时。萧何做了丞相后,秉着为百姓办事的心态执政,获得了百姓的支持,结果就遭到了刘邦的猜忌。不管刘邦曾经多么信任萧何,都一笔被抹杀了。
公元前195年,刘邦将萧何打进大狱,并戴上刑具。原因是萧何让老百姓到皇家园林里空闲的土地上种庄稼,只收取秸秆给园子里的动物食用。刘邦认为萧何一定是受了商人的贿赂,用皇家的地去讨好百姓。几天后,一个姓王的卫尉为萧何说了话,他问皇帝:“萧相国犯了什么大罪,您要让他进监牢?”这时,刘邦吐露了心声:“我听说以前李斯做丞相,有功劳都归于君主,有失误自己承担。而萧何自己拿了商人的钱财,还拿皇家园林去讨好百姓,所以才治他下狱。”刘邦的意思是萧何自己拿了好处又赚了名望,完全把他这个皇帝晾在一边,当然得治他的罪。王卫尉说:“关心百姓的生计,那是做丞相的本分。当年,丞相独守关中时,关中富足,他都没有中饱私囊,现在怎么会贪商人那点儿小利呢?”
也许是刘邦没真正想把萧何怎么样,只是想给他点颜色看看,挫一挫他的锐气而已。总之,他听了王卫尉的话,就把萧何放了。
其实,萧何也明白自己的处境,动辄得咎,说不定哪天就会被皇帝抓住不放。在此之前,萧何已经自污以求自保,此事在《史记·萧相国世家》中有记载。
“汉十二年秋,黥布反,上自将击之,数使使问相国何为。相国为上在军,乃拊循勉力百姓,悉以所有佐军,如陈豨时。客有说相国曰:‘君灭族不久矣。夫君位为相国,功第一,可复加哉?然君初入关中,得百姓心,十余年矣,皆附君,常复孳孳得民和。上所为数问君者,畏君倾动关中。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贳贷以自污?上心乃安。’于是相国从其计,上乃大说。”
当时,九江王英布造反,刘邦亲自带兵平叛。平叛过程中,刘邦数次派人回京城探问丞相萧何在干什么。萧何起初并未会意,反而因皇帝不在京城,更加勤勉治国。有一门客揣摩出刘邦的意思,对萧何说:“君面临灭族不远矣。您现在是相国,功劳第一,位及人臣,不可能再加官晋级了。您刚入关中时就深得民心,十几年来,百姓们都归附您,而您还在卖力地取得百姓的好感。皇帝之所以多次派人来探问您的情况,就是怕您颠覆关中啊。您现在何不多买些田地,强买写民田,用这些方法来损毁自己的名誉,降低一下自己的形象,好让皇帝对您放心呢?”萧何闻言,马上照做了。很快,龙心就大悦了。
当刘邦平叛归来的时候,许多百姓都在路上告萧何的状,说他强买田地,霸占民宅。刘邦收到这些状子非常高兴,心里为萧何的名声下降而惬意。而萧何采用这种自污手法,不得不干一些不利于百姓的事,大概心里滋味会不好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