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归零心态:吸收成功的要素
归零,是为自我设立的一个原点,无论成功与失败,都理智而冷静地站在这个原点审视自己,找到不足,然后不断完善自我。要想达到归零心态,首先就要学会自省。因为归零源于内省,通过内省,人们可以谦虚客观地面对自己,达到归零。归零的心态就是空杯、谦虚的心态,就是重新开始。
归零就是抛开过往,从零开始
归零的心态就是空杯、谦虚的心态,就是重新开始。有这样一种现象:人们第一次成功相对比较容易,第二次却不容易了,这是为什么?
国内一位著名的集团老总曾经说过这样意味深长的话:“往往一个企业的失败是因为它曾经的成功,过去成功的理由是今天失败的原因。任何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都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周期性变化。中国有一句古话,叫风水轮流转;经济学上叫资产重组。”生活就是不断地重新再来。不归零就不能进入新的“资产重组”,就不会持续发展。
你可能有过很高的地位,可能拥有很多的财富,具有渊博的知识,但是当你想要追求更大成功的时候,你一定要有归零的心态。只有心态归零,你才能快速成长,才能学到更多的成功方法。
如果你要喝一杯咖啡,就必须把杯子里的茶先倒掉,否则把咖啡加进去之后,就成了也不是茶也不是咖啡,成了四不像。毛泽东说: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
一切从头再来,就像大海一样把自己放在最低点,来吸纳百川。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有句话说:谦虚是人类最大的成就。谦虚让你得到尊重,越饱满的麦穗越弯腰。
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说:“我们主张产品零库存,同样主张成功零库存。只有把成功忘掉,才能面对新的挑战。”海尔的年销售额有数百亿元,但张瑞敏从未有一丝飘飘然的感觉,他时时处处向员工灌输危机意识,要求大家面对成功始终保持一种如履薄冰的谨慎。
成功仅代表过去,如果一个人沉迷于对以往成功的回忆,那他就再也不会进步。对于有远大志向的追求者来说,成功永远在下一次。保持归零心态,才能不断发展,创造新的辉煌。人们问球王贝利哪一个进球是最精彩、最漂亮的,他的回答永远是“下一个”!冰心说,冠冕,是暂时的光辉,是永久的束缚。一个人只有摆脱了过去的束缚,才能不断地向前迈进。
归零心态,其实就是一种虚怀若谷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才能够不断进步,不断走向新的成功。
心有空余,才能装物
古时候一个佛学造诣很深的修行者,听说某个寺庙里有位德高望重的老禅师,便去拜访。老禅师的徒弟接待他时,他态度傲慢,心想:我是佛学造诣很深的人,你算老几?后来老禅师十分恭敬地接待了他,并为他沏茶。可在倒水时,明明杯子已经满了,老禅师还不停地倒。他不解地问:“大师,为什么杯子已经满了,还要往里倒?”禅师说:“是啊,既然已满了,干吗还倒呢?”禅师的意思是,既然你已经很有学问了,为什么还要到我这里求教?
老禅师无疑是个智者,他看出修行者过于自满,未必能从自己这里学到真东西。我们每个人都一样,若太过骄傲,就无法虚心向别人学习。
有一个故事,讲的是知了学飞。知了看见一只大雁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十分羡慕,就请大雁教它飞翔,大雁高兴地答应了。
但学习是一件很辛苦的事。大雁给它讲怎样飞,它听了几句,就不耐烦地说:“知了!知了!”大雁让它多试着飞一飞,它只飞了几次,就自满地嚷道:“知了!知了!”秋天到了,大雁要到南方去了,知了虽然很想和大雁一起远行,可是,它扑腾着翅膀,怎么也飞不高。
望着大雁在云霄之上高飞,知了十分懊悔自己当初太自满,没有努力练习。可为时已晚,它只好叹息道:“迟了!迟了!”
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像知了一样自以为是,结果在最后只有感叹“迟了”。自满者总是认为自己能力很强,不能虚心弯下腰,这样的故步自封,只会让自己退步。
很多人都认为:自己学过的东西是不会消失的,只要保有它们,就不愁没饭吃。但在进步的社会中,不更新你的知识,你拥有的知识是很容易贬值的,古语常说“谦虚使人进步”,谦就是一种礼貌,一种礼节上的心态;虚就是一种空杯心态,把自己归零去学习。自以为是只能导致盲目自大,尔后自欺,然后欺人。
一个已经装满了水的杯子是难以再装别的东西了,人心也是如此。
人们生来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可为什么所达到的高度不同?有的功成名就,有的却一事无成?主要在于,前者总是“留一些空杯子”虚心接纳,而后者却自我满足,自以为是,最终故步自封,自己淘汰了自己。
人生旅行,就是汲取各种养分、滋养生命的过程。如果我们带太多的自满上路,就像那个装满水的杯子,再也容不得半点水进入,这将是人生最大的悲哀。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一个即将上路或已在路上的年轻人,一定要牢记,不论什么时候,都要给自己留一个“空杯子”,虚心求教。学无止境,心有空余,才能装物。
满招损,谦受益
一个杯子若装满了水,稍一晃动,水便溢了出来。一个人若心里装满了骄傲,便再也容纳不了新知识、新经验和别人的忠言了。长此以往,事业或者止步不前,或者受挫,故古人云:“满招损,谦受益。”
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达·芬奇在《笔记》中感叹道:“微少的知识使人骄傲,丰富的知识则使人谦逊,所以空心的禾穗高傲地举头向天,而充实的禾穗低头向着大地,向着它们的母亲。”我们不应为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成绩感到骄傲,如能够保持谦虚的心态,则心胸将扩展到无限,无疑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取得更大的成绩。
爱因斯坦是科学界的泰斗,有一次他的学生问他说:“老师的知识那么渊博,为何还能做到学而不厌呢?”爱因斯坦很幽默地解释道:“假如把人的已知部分比做一个圆的话,圆外便是人的未知部分,圆越大,其周长就越长,他所接触的未知部分就越多。”
关于谦虚处世,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也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比方:“一个人就好像是一个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对自己的估价好比分母,分母越大,则分数的值越小。”
许多人对于谦虚这种品质不以为然。事实上,谦虚是一种积极崇高的品质,如果妥善运用,能够使人在精神上、文化上和物质上不断地提升与进步。
谦虚是人性中的美德,也是驯服人、驾驭人的最大要领。
如果你想获得成功,谦虚就是必要的品质。在你到达成功的顶峰之后,你会发现谦虚更重要。只有谦虚的人才能得到智慧,聪明的人最大的特征是,能够坦然地说:“我错了。”
真正的谦虚是毫无成见,思想完全解放,不受任何束缚,对一切事物都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正确对待问题;对于来自任何方面的意见,都能听得进去,并加以考虑。这样的人能做到在成绩面前不居功,不重名利;在困难面前敢于迎难而上,主动进取。他们的谦虚并不是卑己尊人,而是既自尊也尊人。一个人成功的时候,还能保持清醒的头脑,而不趾高气扬,往往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你能够承受得住突然的成功喜悦么?要衡量一个人是否真正能有所成就,就要看他能否有这种承受的能力。福特说:“那些自以为做了很多事的人,便不会再有什么奋斗的决心。有许多人之所以失败,不是因为他的能力不够,而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已经非常成功了。他们努力过,奋斗过,战胜过不知多少的艰难困苦,他们凭着自己的意志和努力,使许多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情都成了现实;然后他们取得了一点小小的成功,便经受不住考验了。他们懒怠起来,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往后慢慢地下滑,最后跌倒了。在古往今来的历史上,被荣誉和奖赏冲昏了头脑,而从此懈怠懒散下去,终至一无所成的人,真不知有多少……”
“人生有涯,而知识无涯。”不管你多有才能,你曾经有多么辉煌的成绩,如果你一味沉溺在对昔日表现的自满当中,“学习”便会受到阻碍。要是没有终生学习的归零心态,不断追寻各个领域的新知识,不断开发自己的创造力,你终将丧失生存的能力。因为,一旦拒绝学习,就会迅速贬值,所谓“不进则退”,转眼之间就会被抛在后面,被时代淘汰。
学习,为你增加事业成功的砝码
“人类正在步入一个以知识资源的占有、配置、生活、分配、使用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时代。”在这个时代,每个人、每个团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竞争都上升为一场知识的争夺战。个人的发展进步取决于知识积累的速度,取决于创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和效率。“知识就是财富”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指导人生发展的力量。
“当今的时代是知识的时代!”前哥伦比亚大学就业辅导主任罗伯·摩尔如是说。
曾经有一位实力雄厚的大公司写信给摩尔,提到该校被看好可以去该公司上班的高年级学生时,这样说道:“我们是想找出有丰富学识、非凡人格及操守品行的学生,他们能够给我们带来新的养分。”
本田宗一郎原本是一个自行车修理工,他在老家静冈县开自行车修理店,目标是自给自足。3年不到,他就实现了目标,并雇用了50人。
这样过了几年,他不满足于只是单一的自行车修理,改修摩托车。在一次摩托车大赛中,他自行改装的福特摩托车竟然凭借其良好性能夺冠。此事对他触动很大,从此他下决心走进摩托车生产行业。他进汽车专科学校只学知识,却不要学位。毕业后,他成立了“东海精机”公司,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改为“本田技研株式会社”,自任社长。
一次,本田获得了一个收购便宜小型发动机的渠道,他将这些小型发动机安装在自行车上,但由于技术不到位,这种简易摩托有很大缺陷。于是本田到欧美进行考察,学习其先进技术。前后不到3年时间,本田摩托车就超过欧美,取得了第一摩托车的宝座,并在世界摩托车大赛中11次蝉联冠军。
几经发展之后,本田认识到摩托车的市场空间已经很小,必须要扩大生产,便向汽车业进发。他意识到需要找一位具有经营能力的人来管理公司,自己才能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学习、开发先进技术上,以便公司有更好的发展。于是他特邀藤泽武夫担任总经理,承担全部经营重任,自己则全力开发汽车技术并兼任技术开发部主任。1936年,第一部本田汽车下线。其后,本田以赶超福特为目标,向世界一流汽车生产商学习优势技术,创造了本田独具特色的少污染又省油的汽车,并占领了美国市场,一时引起世界轰动。
本田宗一郎正是由于不断学习,完善自己的知识技术,才促进了本田公司的发展,让本田公司进入世界一流汽车公司的行列。
由此看来,要想成就一番事业,首先必须要有资本,资本在哪里?它就在你自己身上,只要肯不断学习,充实自己的知识库,就能为自己的事业成功增加砝码。
成功,并不只是战胜别人,更在于战胜自己。你唯一能够改变的就是自己,你不可能也不可以去阻止别人的进步。而改变自己的唯一途径就是努力地学习,通过学习可以改造内在的品性与能力,从而改变外在的处境与地位。“欲胜人者必先自胜。”一个对知识和技能马马虎虎,不把工夫放在自己身上的人,失败是必然的。只有不断地用心学习,才能达到持续更新、持续发展的高境界。
有很多成功者,他们时时都在充实自己的学识与经验,从不浪费时间;凡是与他们事业有关的信息,他们都会积极地学习、吸收,纳为己用,这些是他们成功的秘诀所在。
不断努力学习,逐步积累学识与经验,是成就事业的资本,它将使你终身受用。所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抓紧时间刻苦学习,不要让你的人生充满空虚和遗憾。
厚积薄发,积储成功的要素
有一个年轻画家,由于功夫不够,生性又草率,画出来的画总是很难卖出去。他看到大画家拉斐尔的画很受欢迎,便登门求教。
他问拉斐尔:“我画一幅画往往只用一天不到的时间,可为什么卖掉它却要等上整整一年?”拉斐尔沉思了一下,对他说:“请倒过来试试。”青年不解地问:“倒过来?怎么倒过来?”拉斐尔说:“对,倒过来!要是你花一年的工夫去画一幅画,那么,只要一天工夫就能卖掉它。”
“一年才画一幅,那多慢啊!”年轻人惊讶地叫出声来。拉斐尔严肃地说:“对!创作是艰巨的劳动,没有捷径可走,试试吧,年轻人!”
年轻人接受了拉斐尔的忠告,回去后苦练基本功,深入生活搜集素材,缜密构思,用了近一年的时间画了一幅画,果然,不到一天的工夫画就卖掉了。
很多人总是急于求成,被一时的近利所迷惑,就像那个年轻人一样。但大凡成功者,绝不是喊几句“我要成功”之类的口号就能轻易实现目标的。冰心说:“成功之花,人们只惊羡于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浇灌了奋斗的泪泉,撒遍了牺牲的血雨。”
李白诗云:“十年磨一剑。”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市场经济冲击下的人们大都急功近利,总幻想着不劳而获或者少劳多获,孰不知这种心态是极其有害的,往往会阻碍成功,为成功付出更大的代价。
每个人都想做一个成功的人,优秀的人,只不过在近利的引诱下,许多人失去了忍耐的性子。成功是要讲究储备的,人生储备越充足,成功的机会就越大,也才可能走得更远。成功的道路,往往是漫长而遥远的。我们如果没有足够的储备,只会在途中让自己的理想夭折。只有积蓄了足够的储备,我们才能在路上随取随用,供给不断发展的需求。
大学毕业后,何芸被分配到一个偏远的林区小镇当教师,工资低得可怜。何芸本来自身有很多优点,教学基本功不错,还擅长写作。但她却一边抱怨命运不公,一边羡慕那些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拿一份优厚薪水的同窗。这样一来,她不仅对工作没了热情,而且连写作也没兴趣了。何芸整天琢磨着“跳槽”,幻想能有机会调到一个好的工作环境,也拿一份优厚的报酬。
两年时间就这样匆匆过去了,何芸的本职工作干得一塌糊涂,写作上也没有什么收获。这期间,何芸试着联系了几个自己喜欢的单位,但最终没有一个接纳她。
然而,一件小事改变了何芸。
那天学校开运动会,这在文化活动极其贫乏的小镇无疑是件大事,因而前来观看的人特别多,小小的操场四周很快围成了一道密不透风的环形人墙。
何芸来晚了,她站在人墙后面,踮起脚也看不到里面热闹的情景。这时,身旁一个很矮的小男孩吸引了她的视线。
只见他一趟趟地从不远处搬来砖头,在那厚厚的人墙后面,耐心地垒着一个台子,一层又一层,足有半米高。何芸不知道他垒这个台子花了多长时间,不知道他因此少看了多少精彩的比赛,但他登上那个自己垒起的台子时,冲何芸粲然一笑,那成功的喜悦和自豪竟是那样的清楚。
霎时间,何芸的心被震了一下——多么简单的事情啊:要想越过密密的人墙看到精彩的比赛,只要在脚下多垫些砖头。
从此以后,何芸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工作中去,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很快,她成了远近闻名的教学能手,编辑的各类教材接连出版,各种令人羡慕的荣誉纷纷落到她的头上。业余时间,何芸也笔耕不辍,各类文学作品频繁地见诸报刊,成了多家报刊的特约撰稿人。如今,何芸已被调至自己颇喜欢的中专学校任职。
很多时候,我们也像何芸一样,认为自己有很多优势,却总是“大材小用”,其实,只要把心态归零,就会发现自己有很多不足,需要在脚下“多垫些砖”。
大文豪苏东坡曾经说过:“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积之于厚,发之于薄。厚积薄发,从低处着眼,积蓄力量,逆风飞扬。积蓄能量,仔细思考前进的方向,选择清楚目标。只有积累了足够的成功要素,才能拥有不竭的成功储备,为自己的成功之路铺垫基石。
不做井底之蛙
《庄子·秋水篇》中讲了这样一则故事。
一日,一只浅井的青蛙见到一只东海之鳖,便兴致勃勃地对它说:“我可快乐啦,出来就在井栏边跳来跳去;进去就在井壁砖缝中休息;跳入井中,水就泡着我的两腋和腮;游到浅处,泥汤就没了我的脚。我独占一井之水,螃蟹和蝌蚪都没法跟我相比,你何不也下来看看?”
东海之鳖来到井边,但是井口太小,东海之鳖完全进不去,被卡住了。东海之鳖慢慢退了出去,然后对这只浅井青蛙描述了大海的样子:“用千里之遥这样的字眼儿,不足以说明大海的广阔;用千仞之高这样的词,不足以丈量它的深度。大禹时十年九涝,海水没显出增加了多少;商汤时八年七旱,海水也并不见减少多少……”浅井的青蛙听得目瞪口呆、惊恐万分,茫茫然若有所失,它从没想到还有比它的一方水井更大的世界呢!
“井底之蛙”由此得来。世上做“井底之蛙”的人并不少,他们自以为是,自高自大。
虽然自大的人也有一些突出的地方,但正是由于这些突出的特长,使他们较之别人有一种优越感。这种优越感达到一定程度,便使人目空一切,飘飘然,不知天高地厚。
人最可怕的不是不知道,而是不知道自己有什么不知道,以为自己什么都懂。这样的人就永远不会进步,就像老爱欣赏自己脚印的人,只会在原地绕圈子,步上井底之蛙的后尘。
那些自大的“井底之蛙”,对于世界的看法往往是局限而肤浅的,他们仅仅通过感觉、知觉、表象等不可靠的感性认知,对事物或形势进行表面性的判断,盲目地、自以为是地相信自己,但最后的结果往往与预期的相去甚远,甚至截然相反。
自负是对自我的片面认识。那些“井底之蛙”遮掩自己的短处,夸大自己的长处,只在自己的“井底”看世界。他们缺乏自知之明,把自己的长处看得十分突出,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高,对别人的能力评价过低,自然产生自负心理。自负的人往往好大喜功,取得一点小小的成绩就认为自己了不起,成功时完全归因于自己的主观努力,失败时则完全归咎于客观条件的不合作,过分地自恋和以自我为中心,让他们跳不出自己的“浅井”。
在自负心理的支配下,不少“井底之蛙”的生活观念不正确,心理定位偏高,结果高不成低不就,最后只能碌碌无为,永远蹲在自己的“井底”。
自负是一种精神与心灵上的盲目,就像失去了双眼一样。
要摆脱盲目的自负,跳出“井底”,首先就要有谦虚归零的心态。也许你还未真正认识自己、接纳别人,那么试着改变自己,更冷静地面对世界。
接受批评是根治自负的最佳办法。自负者往往关闭他们的耳朵,拒绝别人的批评,这成为他们致命的弱点。要有所进步,就要接受别人的正确批评,接受别人的正确观点,改变过去固执己见、唯我独尊的形象。
比尔·盖茨说:“如果我们有了一点成功便觉得了不得,这是很不好的。但是假如在我们为自己的成功自鸣得意时,有一个人来教训我们一番,那我们就很幸运了。”
与人交往时要平等相处。“井底之蛙”们视自己为世界主宰,无论在观念上还是行动上都无理地要求别人服从自己。平等相处就是要求自负者怀有归零心态,降低自己的身位与人平等交往。
认清自我,这是自负者最需要了解和做到的事情。要全面地认识自我,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不可一叶障目。认识自我不能孤立地去评价,应该放在社会中去考察,每个人生活在世上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都有他人所不及的地方,同时又有不如人的地方,与人比较不能总拿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不足,把别人看得一无是处。
认清自我,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我。既要看到自己的过去,又要看到自己的现在和将来,辉煌的过去可能标志着你过去是个英雄,但它并不代表着现在,更不预示着将来。
跳出“井底”的局限,不要让盲目的自大遮住自己的眼睛,用一颗归零之心面对自己,面对世界,你就可以看得更高,走得更远。
警惕成功背后的失败
千百年来,对“功成名就”的向往之心,对“功败垂成”的遗憾之情,从正面或反面激励着人们向往成功,追求成功。
不少人为了成功而不懈努力,拿破仑·希尔的《成功学》,令世界上无数追求成功的人爱不释手、深思细读,以求按书中总结的规律和途径前进,达到自己人生与事业的光辉顶点。
做人,追求成功;做事,追求成功;做官,追求成功;做生意,追求成功;做学问、搞发明,也追求成功。追求成功,避免失败,这是人性的基本要求,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古今中外,概莫例外。
然而,当我们赞美成功、为成功鼓掌喝彩的同时,也必须时时警惕成功背后所隐藏的危机。
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中写道:“成功是一个讨厌的教员,它诱使聪明人认为他们不会失败,它不是一位引导我们走向未来的可靠的向导。”
张瑞敏认为:“最难的是成功之后再成功一次,因为第二次做的时候往往会用第一次成功的思维方式去处理,容易被第一次成功的思维方式所束缚。”
在很多时候,成功者会在已有的成绩面前骄傲自满,忘记了以前奋斗时的斗志和气量。“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在信息化时代,在学习力是核心竞争力的时代,如果拒绝学习,拒绝采纳别人的意见,那么无论曾经多么成功,失败仍会紧随而来。因此,在成功时一定要注意“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自信心过度膨胀,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以为自己无所不能、无所不会,这会使成功者犯主观主义的错误。从而低估竞争对手的力量,低估困难和挑战的影响,低估环境、条件的制约作用,缺乏对形势、任务、现状、问题等的清醒判断,缺乏对实现新目标和完成新任务的周密思考和充分准备。因此,在成功时,一定要冷静地估计自己的力量,有自知之明;客观地估量竞争对手的力量,有知人之明;正确地判断形势和任务,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自我欣赏、自我陶醉、自我满足、自我夸耀、故步自封,这是某些成功者在成功之后所产生的消极心态。这种心态往往使他们觉得船到码头、车已进站,可以并且应该歇一歇、松口气了。这种心满意足的精神状态松懈了进取的意志,削弱了开拓的勇气,忘却了新的奋斗目标,对迫在眉睫的新矛盾、新任务、新问题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终致积重难返,无力扭转,走向成功的对立面。因此,对成功者而言,必须居安思危,才能使成功可持续、不变质。
把自己的经验绝对化、凝固化,犯经验主义的错误,这些都是成功者在成功后被胜利冲昏头脑的表现。成功是有规律的,但没有固定的模式。有些人因为取得成功不易,而把取得成果的思路、方法和途径及经验模式化了,以为凭着这些曾被实践证实过的成功经验就可以永远成功。当事易时移、时过境迁,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时,他们往往会固执地、习惯性地运用上一次成功的思维方式、行动方式甚至具体的措施和策略,以不变应万变。他们不理解或不承认“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世事如棋局局新”等辩证法的精髓,难以完成自我否定和突破。
成功,很多时候像是一株剧毒的罂粟,麻痹成功者的斗志和毅力,在成功背后蒙上一层失败的阴影。
因此,在成功面前,需要心态归零,时刻警醒自己,正确认识成功与失败。
成功是什么?有人认为是金钱,有人认为是地位,有人认为是荣誉……有许多人认为他们已经实现了所有的社会价值,并认为他们是社会的重要人物。于是,“他们像心满意足的母牛——他们已停止了生长,终止了学习”。
“我认为‘成功’或者‘胜利’这个词的定义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你的能力——包括你的体力、智力以及精神和感情的力量,而不论你做的是什么事情。如果做到了这一点,你就可以感到满足,我认为你便是个成功者了。”著名律师威廉斯指出。
如果说成功就是发挥最大限度的能力达到理想目标,那么,成功是没有止境的。因为人的欲望无止境,总会有更高的目标等着你。只有不断向新的目标出发,甩开“成功”这个包袱,才能在成功之后取得更大的成功。
爱因斯坦说:“如果有谁自己标榜为真理和知识的裁判官,他就会被神的笑声所覆灭。”真正伟大的人是绝不会停止成长的。
16世纪意大利的画家提香一直作画到去世为止。
19世纪英国的政治家,曾历任四届英国首相的鲍尔温,70岁时还在学新的语言。
俾斯麦死时83岁,但他最伟大的工作是他70岁以后才完成的。
歌德在他82岁时才完成巨著《浮士德》。
天文学家拉布兰在79岁去世时说:“我们知道的是有限的,我们不知道的是无限的。”
人生没有永远的成功,只有永远的前进。只有归零,才能收获更多的成功喜悦。
大学毕业等于“零”
7月里的一天,一所名牌大学毕业考试的最后一天,毕业生们都雄心勃勃地展望着未来,他们的脸上充满了自信,这是他们参加毕业典礼和工作之前的最后一次测验了。
一些人在谈论他们现在已经找到的工作,另一些人则谈论他们将会得到的工作。带着经过4年的大学学习所获得的自信,他们感觉自己已经准备好了,并且能够征服整个世界。
他们都认为,这只是一场很简单的测验,很快就会结束,因为教授说过,他们可以带他们想带的任何书或笔记,要求只有一个,就是他们不能在测验的时候交头接耳。
他们信心十足地冲进教室。教授把试卷分发下去。当学生们注意到只有5道评论类型的问题时,脸上现出了自信的笑容。
3个小时过去了,教授开始收试卷。学生们看起来不再自信了,他们的脸上有一种恐惧的表情。教室里一片寂静,教授手里拿着试卷,面对着所有参加考试的毕业生。
他俯视着眼前那一张张焦急的面孔,然后问道:“完成5道题目的有多少人?”
没有一只手举起来。
“完成4道题的有多少?”
仍然没有人举手。
“3道题?2道题?”
很多学生都把头埋得深深的,他们用静默回答了教授的提问。
“那1道题呢?当然有人会完成1道题的。”
但是整个教室仍然很沉默,在这种沉默无声的气氛中,弥漫着一种深深的沮丧和挫折感。教授放下试卷,“这正是我期望得到的结果。”他说。
“我只想要给你们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即使你们已经完成了4年的学业任务,但关于该学科仍然有很多的东西你们还不知道。这些你们不能回答的问题是与每天的普通生活实践相联系的。”然后他微笑着补充道:“你们都会通过这个课程,但是记住——即使你们现在已是大学毕业生了,你们的学习仍然还只是刚刚开始。”
这是一次难忘的毕业考试。虽然在时间的流逝中,教授的名字已经渐渐被人们淡忘,但所有参加那次考试的毕业生都牢牢记住了教授那意味深长的话。
只要活着,就没有终点,人生每一阶段的结束,就意味着下一阶段的开始。在人生中,总有无数的东西要我们去学习。大学毕业,只是另一段人生旅途的开始,并非进了大学就有金饭碗的保证。
有很多的大学生,自大地以为自己是天之骄子,理所应当会拥有一个锦绣前程,以为进了大学拥有了专业知识,就能够为社会、为自己创造相应的价值。而残酷的现实环境却告诉我们,大学里所学的知识不足以让我们在如今激烈的市场竞争状态中顺利地生存与发展。有许许多多的大学毕业生进入社会后,很难认清自我,找到自己的相应位置,在工作岗位上无法适应……
这些很值得我们深思。一个人在社会中的生存与发展,到底靠的是什么?难道就是大学里所学的专业知识吗?当然不是!而是必须具备五大素质结构,即心理素质、文化知识素质、能力素质、身体素质、品德素质。从这五大素质结构来看,我们在大学里所学的专业知识,仅仅是文化知识素质中的一部分。所以,对大学生来讲,要将“大学毕业等于零”的思想铭刻脑中,用归零心态去面对社会与工作,因为在大学里所学的专业只是在未来社会生存发展中所需的一小部分知识结构。
其实,不仅仅是大学毕业等于零,人生处处可为零。一个新的工作、一个新的领域,都需要我们抱着归零的心态,去努力学习新的知识,才能够不被时代抛弃,不断走向人生的前方。
活到老,学到老
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你有没有想过,你赖以生存的知识、技能时刻都在折旧。在风云变幻的职场中,脚步迟缓的人瞬间就会被甩到后面。
这绝非危言耸听,美国职业专家指出,现在的职业半衰期越来越短,所有高薪者若不学习,无须5年就会变成低薪。就业竞争加剧是知识折旧的重要原因,据统计,25周岁以下的从业人员,职业更新周期是人均1年零4个月。当10个人中只有1个人拥有电脑初级证书时,他的优势是明显的,而当10个人中已有9个人拥有同一种证书时,那么原有的优势便不复存在。
所以,活到老,学到老,才是百战百胜的利器。
学习必须积极主动,要想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胜出,就必须从工作中吸取经验、探寻智慧。
现在知识、技能的更新越来越快,不通过学习、培训进行更新的人,其适应性将越来越差。新世纪的发展已经表明,未来的社会竞争将不再只是知识与专业技能的竞争,而是学习能力的竞争,一个人如果善于学习,他的前途会一片光明。
通过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你可以避免因无知滋生的自满损及你的生活和工作。假如在工作中不能满足你的培训要求,可以自己额外出资接受再教育。这类培训更多意义上被当做一种“补品”,在将来的工作中会增加你的“分量”。
在社会上拼搏的人的学习有别于学校学生的学习,缺少充裕的时间和心无杂念的专注以及专职的传授人员,所以积极主动地学习尤为重要。
“活到老,学到老”不是一句空口号,而是要求我们认真去执行,只有这样才能不被社会淘汰。
善读生活这本“无字书”
“事事洞明皆学问。”
生活是一部百科全书,成大事者要善于读生活这本“无字书”,体悟成败之理。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丰富的阅历是成大事者不可缺少的资本。年轻人的阅历一般较少,这就要求他们不但要注重书本知识,还要注重生活、社会中的知识积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书学习获取知识固然重要,但实践获真知也是必不可少的。
“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即使自己觉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实已在逐渐硬化,逐渐死去了”。
鲁迅就非常重视“读世间这一部活书”,并且善读这部“无字之书”。
鲁迅少年时代有很长一段时间在农村度过,他从农村生活中了解到很多知识,也因此增长了不少见识,他后来创作的《故乡》、《社戏》等短篇小说的生活素材都是在那时积累的。
读过高尔基的《我的大学》的人都知道,这位大文豪只上过几个月的学,他把投身于“社会”认为是在“上大学”。
高尔基在“社会大学”里做过厨工,卖过苦力,饱尝了沙俄黑暗统治的残酷。不过,他在流浪漂泊之中读了很多“无字”的“活书”,学到了很多知识。他的很多思想正是从生活的历练中获得的,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无限的源泉。
众所周知,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是由于一个从树上落下的苹果,可是,每年从树上落下的苹果无从计数,为什么只有牛顿能注意到它并且发现万有引力呢?这是因为他善于在生活中思考学习。被誉为“蒸汽机之父”的瓦特也是一个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的人。瓦特8岁时就对“烧水时壶盖为什么会被顶起来”这一现象提出疑问,正是这个疑问,使瓦特开始研究它,并最终发明了蒸汽机,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许多伟人的成功大都是来源于生活的,在生活中获得的知识是最难忘的。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它会教给我们所需要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