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天雷与突火枪
史载,北宋末年,中国的火器专家们制造出了陶制和铁制的“震天雷”和竹质管形“突火枪”。这两种火器在战争中主要用于攻坚或守城。其爆炸威力较大,声音巨大,不仅能杀伤敌人,而且能在声势上起到威吓敌人的目的。
1126年,宋朝大将李纲守开封时,就曾用震天雷等火器击退金兵的围攻;1132年,陈规守德安,抵御李横时就使用了“以火药炮”制造的“长竹杆火枪”二十余条,长竹杆火枪稍加改进就是突火枪。据记载,在1259年,今安徽寿春地区就有人制成突火枪。在《宋史·兵志·器甲之制》中说,突火枪“以巨竹为筒,内安子窠,如烧放,焰绝石子窠发出,如炮声,远闻百五十余步”。攻金的蒙古军队唯畏惧震天雷和突火枪二物。
震天雷是一种火炮,是陶或铁壳类的爆炸性兵器。点燃火药后,蓄积在炮内的气体压力增大,爆炸时威力巨大,能穿甲铁。《金史》这样描述道:“火药发作,声如雷震,热力达半亩之上。人与牛皮皆碎迸无迹,甲铁皆透”。震天雷就是今天炸弹的前身。
突火枪又名突火筒,一般由竹筒制成,内置子窠。火药点燃后产生强大的气体压力,把“子窠”射出去。“子窠”就是原始的子弹。突火枪开创了管状火器发射弹丸的先例。突火枪就是现代枪炮的前身。突火枪等管状火器的发明是武器史上的一大飞跃。
知识链接
元朝蒙古军队西征中的火器运用
元朝蒙古军队在西征中大量采用震天雷、轰天雷等新式火器。所到之处,势如破竹,先后攻克了布拉格和莫斯科,席卷东欧,一直打到多瑙河流域。当时蒙古军队所用的大炮在欧洲人眼里就像今天的原子弹、氢弹那么厉害。
▲ 北宋竹火器模型
▲ 北宋喷火兵器猛火油柜模型
▲ 突火枪
突火枪已具备后世枪支的雏型。开庆元年(1259年),南宋寿春府(治今安徽寿县)的军民发明了突火枪。这种武器利用巨竹造枪筒,内装火药和子弹;燃烧火药后,子弹便会高速推出,射程可达230米。
▲ 南宋毒药烟球模型
这是一种能产生毒气的“手榴弹”,在火药的基本成分中,加入巴豆、砒霜等10多种毒药的混合物,装填于球内;爆炸后吸入毒气的人会鼻口流血而死。
▲ 元代铜火铳
火器发展到元代,火铳成为主流,它不仅是元军常用兵器,还是现代枪炮的鼻祖。
震天雷和突火枪这些火器都离不开火药,火药的出现促成了这些火器的诞生。
火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它的起源与炼丹术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唐代药王孙思邈在他的著作中明确给出了用硫磺、硝石和木炭混合的火药配方,也是最早的火药配方。
硫磺、硝石都是用来治病的药(《神农本草经》里列为重要药材),这两种药和木炭混合在一起就能着火,因而将其称为“火药”。硫磺的化学性质很活泼,很容易起化学反应。硝石的主要成分是硝酸钾,受热产生氧气,有很强的助燃作用。火药是古代炼丹家在炼丹时无意中配制出来的。
黑火药,又叫褐色火药,是由硝酸钾、硫磺和木炭粉末混合而成的。这种混合物很容易燃烧,而且烧起来相当剧烈。大家都知道火药燃烧时能产生大量的气体,主要是氮气和二氧化碳。假如是在密闭的容器内燃烧,体积突然猛增至几千倍,这时容器就会爆炸。火器就是利用火药燃烧产生爆炸的性能制造出来的。
唐代的火药配方中硫和硝的含量是1:1;宋代为1:2,甚至接近1:3,已经和后世黑火药中硝占3/4的配方相近。在制造和使用时,火药中还可加入少量的辅助性配料,以达到易燃、易爆、放毒和制造烟幕等效果。
▲ 水底龙王炮模型
将装有火药的铁雷密封在牛尿泡中,绑缚在竹木排上,下坠石块使其悬浮在水中,水面有雁翎做的浮,浮与雷之间有羊肠相连通气。雷用信香引火起爆。
两宋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十分尖锐,战争连绵不断。火药和火药武器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政府设置军器监,专门生产火药和火器,制成了作战用的烟球、蒺藜火球和火炮等火器。宋代的农民起义军也自行制造火药武器,并有很多创造。像前文中的突火枪,就是在战争中发明的。火器被用于战争之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火药兵器在战场上的出现,带动了战场从冷兵器阶段向使用火器阶段的过渡,预示着军事史上将发生一系列的变革。
▲ 群豹横奔箭模型
这种火箭一次可以发40支,射程达400多步,如野战遇敌,可用多匣陈列于前,以杀伤敌人。
火药和火器随着成吉思汗的西征首先传入中东。阿拉伯人仿照中国的突火枪,造出了木质管形射击火器,称为“马达发”。1260年,阿拉伯人掌握了火药的制造和使用方法,用火药推动的弩箭被称作“中国箭”。而英、法等欧洲各国则直至14世纪中期才有应用火药和火器的记载。
恩格斯明确指出:“火药和火器的使用,决不是一种暴力行动,而是一种工业的,也就是经济的进步。”此言非虚。
▲ 神火飞鸦模型
长56厘米,是以扎制风筝的形式,结合火箭推动的原理发明的燃烧弹。用竹篾扎成乌鸦形状,内装火药,由4支火箭推动,可飞行300多米,多用于火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