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标准故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四、十年磨一剑

从2001年开始起草闪联标准算起,闪联标准已经整整走过了10年,在这10年中,闪联真正地用标准赢得了国际发言权,其中有艰辛、有快乐、更有融入了民族情的自豪感。

2005年6月29日,IGRS标准正式获批为推荐性电子行业标准,成为中国第一个“3C协同产业技术标准”。在接下来的两年里,IGRS标准的核心内容被建设部采纳为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国家标准。

从2010年开始,闪联迎来了发展的“春天”。2010年2月及12月,ISO/IEC通过其官方网站向全球正式发布了闪联《基础规范》、《文件交互框架》和《设备验证》3项国际标准。2011年2月,闪联另外4项标准:《应用框架》、《基础应用》、《服务类型》和《设备类型》通过FCD阶段投票后,进入FDIS(最终国际标准草案)阶段,由ISO中央秘书处发布。

如今,闪联1.0全部7项标准成为中国3C协同领域首个完整ISO系列国际标准,任何国家、组织、公司甚至个人,都可以通过ISO/IEC获取并使用闪联标准,进行3C设备协同互联及相关应用的开发。这成为闪联发展历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也标志着中国标准占领了3C协同互联领域的制高点。

这让包括孙育宁在内的闪联标准工作组成员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然而,闪联并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孙育宁的团队开始考虑如何将闪联标准实现跨平台、多应用服务。

闪联标准的早期版本主要关注于实现3C设备在局域网上的互联互通,但伴随着互联网及移动设备的普及,已经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广域网范围内的协议服务应用需求。

为了实现从局域网到广域网华丽转身,闪联标准开始扩展技术路线图:无论是在家庭局域网网络环境还是广域网络环境,都应该能实现个人信息终端的自由互联、资源共享和协同服务,使用可以真正做到随时、随地、随意地获取信息。闪联标准2.0版本在现有IGRS1.0标准基础上,引入全网协同互联平台,实现了互联网、广电网及电信网三网不同终端设备的连接,从局域网应用扩展到互联网领域与移动网络应用。与其他标准相比,闪联标准支持多种硬件平台操作系统,并适用于各种数字3C产品,而且采取了完全开放的架构,这成为闪联标准最大的优势。

随着闪联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专利技术的问题引起了孙育宁的高度重视。闪联作为我国自主研发、制定的3C协同国际标准,在应对发达国家对我国企业施与的反倾销手段和收取巨额专利费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闪联在保护国家知识产权方面更多了一份责任感。

他认为,专利和专利授权越来越成为市场争夺的焦点。由于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专利的数量都在激增,专利授权的复杂性和不可预知性日益突显,因此闪联必须掌握自己的核心技术标准,并考虑专利池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迎接国内外3C协同互联标准的挑战。孙育宁对此充满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