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链理论与系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3 航空数据链

航空数据链实现指挥控制系统与航空武器平台交联,是用于传输、处理与控制作战指挥控制信息、空中敌我态势信息、航空武器平台参数信息的信息分发系统。在现代防空作战中,为了及时了解空中战斗态势、武器平台参数并实时指挥控制大量武器,需要航空数据链在指挥控制系统和武器平台之间快速、及时地交换大量信息。

1.3.1 系统组成

航空数据链系统由通信子系统(信息处理、传输及通信管理分系统)和交联平台应用子系统(情报获取分系统、信息融合处理分系统、指挥控制分系统以及任务执行分系统)组成,其功能框图如图1.11所示。

图1.11 航空数据链系统功能框图

情报获取分系统由地面警戒雷达、预警机和各类飞机的机载雷达构成;信息融合处理分系统由地面指挥所的计算机和机载数据处理计算机所构成;指挥控制分系统由指令生成计算机构成;信息处理、传输和通信管理分系统由地面通信管理设备、通信信号处理设备、通信控制设备和数据通信电台,以及机载通信处理设备、通信控制设备和数据通信电台构成;任务执行分系统由机载计算机所控制的屏显、码声器、各类飞行和火控设备构成。

在航空数据链系统中,信息传输、处理和通信管理分系统是通信系统,是确保通信质量和通信效率的关键。其他系统组成部分,包括情报获取分系统、信息融合处理分系统、指挥控制分系统,虽然设备类型和数量众多,但均为通信系统的信源和信宿。

数据通信电台作为航空数据链的传输设备,其编码效率、调制方式、传输速率、抗干扰技术决定信号传输波形。不同的波形需要不同的电台实现,造成平台上必须安装多种电台。为改变这种局面,美军提出具有整合性质的联合战术无线电系统(JTRS)。

信息获取分系统、信息融合处理分系统、指挥控制分系统生成待传输的数据链消息。通信管理设备、通信信号处理设备、通信控制设备和数据通信电台各司其职,合理选择通信链路,可靠完成信息分发和传输。执行分系统按照接收到的信源消息执行飞行、攻击或拦截等任务。

实际应用中,航空数据链系统的具体构成模块图如图1.12所示。战术数据系统(TDS,Tactical Data System)对应图1.11中的交联平台子系统,是数据链的信源/信宿;其他部分对应图1.11中的通信子系统,主要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构成,即格式化消息、通信协议和传输设备3个基本要素。硬件部分包括消息处理器模块、加/解密模块、网络控制器和传输设备(含波形信号处理器)。

图1.12 航空数据链系统模块组成图

战术数据系统将雷达、侦察卫星等传感器平台收集的信息或者指挥员、操作员发出的各种数据编码为标准的格式化消息;加/解密设备负责加密需发送的信息和解密所接收到的信息;网络控制器进行消息检错与纠错、信道接入控制和信息处理等,将格式化消息编成符合通信设备传输要求的数据信号,或者与指挥控制系统、武器控制系统进行信息交换;收发信机完成调制解调和信息传输。

1.3.2 航空数据链特点

航空数据链依托通信信道,在规定的周期内,按规定的通信组网协议和消息格式,向指定的链接对象传输必要的战术数据信息。结合相关文献,其基本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实时的信息交换

实效性是数据链信息传输的首要性能,传输可靠性服从于实时性,在满足实时性的前提下才考虑可靠性的提高。实时性的获得需要综合考虑实际信道的传输特性,将信号波形、通信控制协议、组网方式和消息标准等环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优化设计。消息标准采用面向比特的方法,尽可能地压缩信息传输量,提高信息的表达效率;通信协议设计高效、实用,将有限的无线信道资源优先传输等级高的重要信息;采用相对固定的网络结构和直达的信息传输路径,而不采用复杂的路由选择方法。

2)格式化的战术信息

数据链具有一套相对完备的消息标准,标准中规定的参数包括作战指挥、控制、侦察监视、作战管理、武器协调、联合行动等静态和动态信息的描述。信息内容格式化是指数据链采用面向比特定义的、固定长度或可变长度的信息编码,数据链网络中的成员对编码的语义具有相同的理解和解释,保证了信息共享无二义性。这样不仅提高了信息表达的准确性和效率,为战术信息的实时传输和处理节约时间,为各作战单元的紧密链接提供标准化的手段,还可以为在不同数据链之间信息的转接处理提供标准,为信息系统的互操作奠定基础。

3)数字化的链接平台

在战术信息快速流动的基础上,链接对象之间通过数据链形成了紧密的战术关系。链接对象担负着战术信息的采集、加工、传递和应用等重要功能,要完成这些功能,链接对象必须具有较强的数字化能力和智能化水平,可以实现信息的自动化流转和处理,这样才能保证完成赋予作战单元的战术作战任务。数据链的紧密链接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数据链的各个链接对象之间形成了信息资源共享关系;二是数据链的各个链接对象内部功能单元信息的综合,例如飞机上可以将通信、导航、识别、平台状态等信息综合为一体。将指控系统与武器平台在战术层面紧密交链是数据链的重要功能,链接关系紧密化便于形成战术共同体,大大延伸单个作战平台的作用范围,增强作战威力。因此,数据链是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的“兵力倍增器”。

4)多样的传输方式

为适应各种作战平台的不同信息交换需求,保证信息快速、可靠地传输,数据链可以采用多种传输介质和方式,既有点到点的单链路传输,也有点到多点和多点到多点的网络传输,而且网络结构和网络通信协议具有多种形式。根据应用需求和具体作战环境的不同,数据链可采用短波信道、超短波信道、微波信道、卫星信道以及有线信道,或者这些信道的组合。

5)半双工的工作方式

目前的航空数据链通信主要采用同频半双工的工作方式。当某一用户讲话时,网内任一用户都能听到。用户在发信时,不能收信;在收信时,不能发信。通过开关实现收信和发信的转换。航空数据链要求数据通信收/发转换时间在毫秒(ms)级以下,以不影响大量战术信息的实时传输。

1.3.3 参考模型

从通信角度看,将数据链链接平台抽象为通信节点,数据链信息传输抽象为通信链路,数据链信息抽象为业务或信源模型,数据链信息处理抽象为算法/协议,则数据链将抽象为一定网络拓扑结构的数据通信网络。战术数据链常见的网络拓扑结构如图1.13所示。数据链通信网络与作战应用密切相关,与通信技术水平密切相关。

图1.13 战术数据链网络拓扑结构

数据链理论和技术的研究,需要对系统进行逻辑抽象,建立数据链参考模型,以提供概念框架,形成数据链系统组成关系、概念内涵、功能指标、接口规范、标准体系以及设备分类的统一标准,为数据链需求分析、功能综合、系统设计及设备开发奠定技术基础。建立参考模型也为各种数据链的应用之间实现互操作提供方便,为不同数据链设备的通用性、可重用性、可移植性,以及为通过采用公共“部件”降低成本提供基础。

数据链参考模型采用数据通信经典的层次结构方法。OSI标准数据通信协议层次结构是一个7层模型,从底层(第1层)到高层(第7层)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一般来说,1~3层主要处理网络通信的细节问题,它们一起向上层用户提供服务;4~7层主要针对端对端的通信,它们定义用户间的通信协议,但不关心数据传输的底层通信实现细节。

针对目前已有的战术数据链,参照相关文献和工程应用,参考模型一般划分为处理层、建链层和物理层3层(见图1.14),对应OSI的应用层、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而弱化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及表示层。在航空数据链系统中,通信子系统(信息分发、传输和信息接收分系统)部分对应参考模型中的物理层、建链层和处理层。其他系统组成部分(情报获取分系统、信息融合处理分系统、指挥控制分系统)对应参考模型中的应用系统。随着航空数据链的网络化发展,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及表示层的功能将逐渐增加。

图1.14 航空数据链模型

参考模型各功能层及其接口的详细描述请参阅文献[3]。本书对相关内容进行摘录,供读者参考。

1)处理层

处理层主要完成应用系统的有关功能,把传感器、导航设备和指挥控制等平台产生的战术信息格式化为标准的消息,通过由建链层和物理层组成的数据链端机发送给武器平台;恢复和处理接收到的格式化消息,转换为战术信息送到本平台武器系统的控制器或自动控制装置、指控系统的显示装置或人机接口。

处理层的主要功能包括数据过滤、综合、加/解密、航迹信息管理、时间/空间信息基准统一、报告职责分配、显示控制、消息格式形成等。多数据链在组网时,其处理层还要实现多链互操作,包括时空基准统一、各类消息转换、地址映射、消息转发等功能。

2)建链层

建链层将处理层送来的格式化消息经过成帧处理后,送到物理层;同时接收物理层上传的数字流,经过分帧后,恢复成为格式化消息送到处理层进行处理。建链层主要由数字处理模块、组网协议处理器、通信控制器等组成。其功能包括形成传输帧结构,实现网络同步、差错控制、接口控制、信道状态监测和管理、传输保密、多址组网、地址管理等。

3)物理层

物理层主要完成数字信号传输功能,不对数字流的内涵作处理。它将建链层送来的数字信号经过变频放大后,向其他网内单元发送;同时接收其他网内单元传来的信号,还原成数字信号,送到建链层作进一步的处理。本层由无线收/发信机及天线等部分组成信道设备,包括传输媒体。调制/解调器也可以在本层实现。

各功能层次之间有三类接口,包括:

(1)嵌入接口。嵌入接口是数据链与应用系统之间的界面。通过此接口明确数据链的边界条件及信息类型,涉及的主要应用系统包括传感器、武器控制系统、导航设备、自动驾驶仪、电子战系统、综合显示设备等,这些设备是产生信息的源头,或是使用信息的终点。本类接口形式取决于具体的应用系统,例如LAN接口、1553B接口等,其应用功能也可以直接嵌入平台的主机。

(2)消息接口。消息接口是处理层与建链层之间的界面。逻辑接口要求遵从消息格式交换标准,物理接口有串行及并行形式,如EIA-232、EIA-422、LAN接口、1553B接口等。

(3)信号接口。信号接口是建链层与物理层之间的界面。此类接口一般传送基带调制模拟信号,如果调制解调器功能在物理层实现,则透明传送二进制数字流。

1.3.4 航空数据链业务

目前,航空数据链业务主要包括话音和低速数据业务。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航空数据链业务将呈现多样化和综合化,除话音和低速数据业务外,还将包括图像、视频等高速数据业务。

话音属于音频信号,带宽为300Hz~3400Hz。另外还有2种音频信号:电视/视频会议音频信号,带宽为50Hz~7kHz;高保真音频信号,带宽为10Hz~20kHz。话音质量要求低于后2种音频信号质量要求。话音是模拟体制通信的主要业务,在航空数据链中编码为数字信号进行传输。

数据是数字体制航空通信的主要业务,话音、字符、文本、图像及视频经过信源编码,以及数字设备产生的数据分组,作为数据业务进行传输。

1.3.5 航空数据链技术

航空数据链以数据通信和网络通信为技术基础,根据作战任务需要而设计的数据通信网络应用系统。以数据通信和网络通信为技术基础的应用系统很多,如3G移动通信系统、卫星VISTA、移动卫星通信等。可见,数据通信和网络通信技术是“基础”或“普适”技术,而航空数据链技术具有“专用”技术的特点。在航空数据链技术的学习中,应注意从普适技术中正确选择并深入研究适合航空数据链的专用技术。

20世纪90年代之前研制应用的航空数据链,其技术主要侧重于数据通信技术的选择应用,强调数据通信能力,其网络通信的能力还较为薄弱,突出表现就是缺少网络层。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网络中心战理念的提出,航空数据链技术更加强调网络通信的能力,网络层、传输层的技术应用大量增加。航空数据链技术归结为数据通信网络不同层的多种技术,如图1.15所示。

图1.15 航空数据链关键技术

应用层通常与指挥引导、战术理论关系密切,将其归为战术层面。应用层支持各种战术任务需求,对信息的及时性、完整性和抗干扰性提出一定的要求。

物理层、链路层、网络层和传输层与通信密切相关,重点研究适合航空数据链的信息处理技术、组网及信息传输技术和网络互联互通技术,如信源编码技术、信道编码技术、高效调制解调技术、多址接入技术、抗干扰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及网络管理技术等。详细内容将在后续章节介绍。

1.3.6 性能指标

任何通信系统都有其质量指标,航空数据链系统也不例外。与数据通信系统类似,衡量航空数据链系统性能的基本指标主要围绕传输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这些指标是分析航空数据链系统性能的依据。

1.传输速率

数据通信系统传输能力的衡量指标主要是传输速率。传输速率是有效性指标。传输速率的大小通常由使用的传输设备决定,设备固定,传输速率固定,或者根据信道质量在某几个可选传输速率中选择。

传输速率指标一般有三种不同定义:码元传输速率、比特传输速率和数据传送速率/消息传输速率。在航空数据链系统中,较多使用比特传输速率指标表征数据链的传输能力。

1)码元传输速率

数据通信系统传输的信息由码元信号组成,码元信号是携带数据信息的传输单元。码元信号用波形表示,一种码元与一种波形相对应,一个完整的波形表示信号电压和方向的一个变化过程。数据传输过程中,信道上单位时间传送的信号波形个数称为码元传输速率,记为RB,单位为波特(Baud,简写为Bd)。也称调制速率、波形速率。

假设一个信号码元持续时间为Tb,则调制速率RB=1/Tb(波特)。

可以看出,调制速率与进制数无关,所以有必要说明码元的进制数。对于二进制码元,调制速率RB=1/Tb(波特);对于M进制码元,其调制速率与二进制调制速率的关系为:RB2=RBMlog2M波特。

2)比特传输速率

比特(binary digit)是信息论中定义信源发出信息量的度量单位。数据传输过程中,单位时间传输二进制比特的个数称为比特传输速率,简称比特率,又称数据传输速率或信息传输速率。单位为比特/秒(bit/s或bps),记为Rb

比特传输速率与码元传输速率之间有明确的关系

Rb=RB·H(bps) (1.1)

其中,H为每个符号所含的平均信息量。当各符号等概出现时取最大值log2M,M为码元的进制数。当M=2时,码元传输速率与比特传输速率在数值上相等,但其单位不同,表示的意义不同。

在数据链系统中,比特率指标较多使用。例如,Link-16数据链在不同抗干扰条件下,信息传输速率有28.8kbps、57.6kbps和115.2kbps,Link-11数据链的数据传输速率有2250bps和1364bps,而Link-4A数据链的数据传输速率为5kbps。

3)消息传输速率

数据通信系统中的源和宿之间单位时间内传输的平均消息数据称为消息传输速率。其单位随消息单位的不同而不同。消息单位为比特时,其单位为bps;消息单位为字符时,其单位为字符/秒;消息单位为帧时,其单位为帧/秒。

例如Link11数据链,数据传输设备能够产生两种消息传输速率,即75帧/秒和45.45帧/秒。由于Link-11每数据帧包含30bit数据信息,经换算得出相应的数据传输速率:75帧×30bit/帧=2250bps,45.45帧×30bit/帧=1364bps。

2.差错率

数字通信系统传输可靠性的衡量指标主要是差错率,该指标的数值越小则系统的可靠性越高。差错率是一个统计平均值。对应不同传输速率定义,有如下差错率定义。

1)码元差错率

码元差错率是指在发送的码元总数中发生差错的码元数与总的发送码元数之比,简称误码率,记做Pe

Pe=错误码元数/发送码元总数 (1.2)

2)比特差错率

比特差错率是指在传输的比特总数中发生差错的比特数与传输的总比特数之比,简称误比特率,记做Peb

Peb=错误比特数/传送总比特数 (1.3)

显然有,在二进制情况下,Peb=Pe

3)分组差错率

数据通信中,一次传输的往往是若干个码元构成的帧。如WLAN802.11中的数据帧,高级数据链路控制规程(HDLC)的一帧数据。帧差错率简称误帧率,记做Pef

数据链系统的基本可靠性指标是误码率,它是衡量数据链系统在正常工作情况下可靠性的主要依据。可靠性的要求。对于传输不同业务、实现不同功能的数据链系统是不同的,不能笼统地说误码率越低越好。为达到不同的传输速率,要求的误码率也不同,传输速率越高误码率指标越高。

对于一个数据链系统,原则上应该在满足可靠性要求的基础上尽量提高通信效率。

3.延迟

延迟又称时延,是单位数据信号从数据电路的一端达到另一端所经历的时间。数据链的通信时延由传播时延、处理时延、传输时延以及等待时延组成。

传播时延是数据信号在无线空间中的传播时间,由收发单元间的通信距离d与电磁波在空间的传播速度c(通常取为3×108m/s)决定。

处理时延是传输设备和交换设备对数据的处理时间,由数据链设备的处理速度决定。

传输时延是数据链设备发送完一个分组数据的时间,由分组长度和数据传输速率决定。

等待时延是待传输数据分组从应用层产生到获得信道资源被发送的等待时间,由多址接入协议决定。

数据链系统对时延要求严格,往往称为实时系统。但不同类型数据链对应的时延指标有所不同。如通用宽带数据链的图像数据通信时延为分级;指挥控制数据链是准实时系统,指挥控制数据的通信时延为秒级;而武器控制数据链的实时性要求更高,通信时延为毫秒级。

4.带宽(Bandwidth)

模拟通信中信号带宽指的是信号频率的范围,它的大小等于最高频率与最低频率之差,即信号频带宽度,单位为Hz(赫兹)。在数字通信中,线路带宽又指通信介质的线路传输速率,也就是传输介质每秒所能传输的数据量,用来描述在一个给定的时间内有多少信息从一个地方传输到另一个地方。传输二进制信号要比传输等效的模拟信号需要多得多的带宽。

在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中,带宽都是一个很有用的概念。但无论采用什么样的物理介质,带宽都是有限的,这是由传输介质的物理特性和目前技术的发展所共同决定的。当比特率上升时,有效带宽也变宽,在数据通信中称之为帕金森定律。也就是说,用数据速率填充有效带宽。

5.吞吐量(Throughput)

吞吐量又称为通过量,指的是每单位时间内在一个方向上穿越一个连接段(或虚连接段),成功地传送的数据比特数。

数据链的吞吐量分单网吞吐量和多网吞吐量。当网络拓扑结构为单网时,吞吐量为全部网络节点成功传输的消息比特总数;当网络拓扑结构为多网时,吞吐量为每个单网吞吐量的总和。现役战术数据链多为单网。

6.频带利用率和功率利用率

频带利用率即单位频带内的码元传输速率,是衡量有效性的另一个指标:

η=RB/B(Bd/Hz) (1.4)

由于RB与Rb之间有明确的关系,在比较不同系统的传输效率时,也可以定义频带利用率为

η=Rb/B(bps/(Hz)) (1.5)

功率利用率用保证比特差错率小于某一规定值所要求的最低归一化信噪比(Eb/N0)来衡量。

1.3.7 典型航空数据链

典型的航空数据链有:美国和北约的Link-4A、Link-4C、Link-11、Link-16及正在改进的Link-22;俄罗斯的蓝天、蓝宝石;以色列的S波段ACR-740数据链等。其中使用较广的是Link-4A、Link-11、Link-16和Link-22。第7、8、9章将详细叙述这些航空数据链。

1)Link-4

包括初期(20世纪70年代)的Link-4、改进型的Link-4A(TADIL C)和Link-4C,工作在UHF频段。Link-4传输速率为1200/600/300(bps);Link-4A是双向地空链路,传输速率为5kbps;Link-4C是空空链路,具有抗干扰能力。

2)Link-11(TADIL A)

美海军于20世纪60年代研制成功的一种低速数据链,北约各成员国通用的标准海军战术数据链,是目前主要的地空数据链路,也是使用最多的空空数据链路。工作在HF频段或UHF频段,采用半双工、轮流询问/应答的主从工作方式,在主控站的管理下进行组网通信,传输速率为2250bps,具有保密功能,无抗干扰能力。

3)Link-16(TADIL J)

美国及北约国家三军联合战术信息分发系统(JTIDS)的主用链路。与Link-11和Link4A相比,在波形设计、通信体制等方面进行了很大改进,发展成为一种具有通用信号格式的高级链路系统。Link-16工作在L波段(960~1215MHz),采用时分多址(TDMA)组网方式,传输速率最高可达238kbps,具有通信、导航、识别功能,具有保密和抗干扰能力。

4)Link-22

美国及北约为提高Link-11性能而联合开发的改进型数据链,最终将取代Link-11。工作频段与Link-11相同,但采用TDMA/DTDMA组网协议,传输速率可达12.6kbps。具有保密、抗干扰、超视距通信能力。

1.3.8 战术应用

航空数据链主要支持空中作战,以防空作战为主。航空数据链的战术应用同时涉及作战理论和空战战法,不作为本书重点,仅根据文献资料概括叙述,深入的学习和理解请参考相关书籍。

1)共享态势感知信息,促进指挥协同

现代战争是多平台协同的联合作战,而数据链是实现各参战平台协同的关键。目前,一些国家的空军已经装备的兼具通信、导航和识别功能的Link-16,它可以实现多种指控平台及武器平台间近实时地交换监视与指挥、控制信息,实现海、陆、空或三军的联合作战。Link-16抗干扰能力强、组网灵活、网络容量大,可高效地实现对大批空战飞机的控制,装备Link-16的作战平台包括预警机、战场监视飞机、空中控制飞机、战斗机以及地面控制中心、空中控制中心和一些航空母舰与作战舰艇等。指控平台通过这类综合数据链对参战的武器平台进行高效管理的同时,各参战平台还可利用它来提高态势感知能力,避免友军误伤。

2)共享雷达侦察数据,实施静默攻击

现代先进战斗机除了具备隐身能力和超声速巡航能力外,还配备了高速机间数据链,可实现作战编队内的目标和系统数据自动化共享。作战编队内的战斗机可直接获取编队内其他飞机主动雷达探测的实时信息,即使自己不开启雷达,也能发动超视距攻击。这就为现代战斗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空战战术——静默攻击。

举例来说,当两架配备高速机间数据链的先进战斗机组成作战编队执行任务时,可由僚机先开启主动探测雷达探测敌机,而长机则不开启主动雷达,利用自身的隐身特性进行超声速巡航,秘密逼近敌机,在进入机载空一空导弹射程范围之内后,长机通过实时接收僚机的雷达探测信息,发射导弹,然后由僚机的雷达引导导弹实施攻击。而在这一过程中长机自始至终都关闭自身的雷达以防止被对方的雷达信号接收机接收到,因而敌机即使探测到我方的僚机,也会在机动到攻击范围之内以前就被我方长机发射的导弹击落。

3)地空协同防空

地空协同防空是航空数据链最早的应用之一,也是航空数据链诞生的促因。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一些发达军事国家就意识到了机载雷达的局限性。于是,人们想到使用地面雷达站指挥协调战斗机。然而,如果使用话音通信来向战斗机传送目标跟踪和导航指令很容易受到敌方的干扰,数据链不依靠话音通信且较难干扰,自然成为首选。从此之后数据链就成为各国自动化防空预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逐渐融入战术和战略空战体系。航空数据链大大提高了防空战斗机截击效率,尤其对于那些机载雷达性能不高的国家,战斗机通过航空数据链来利用地面雷达网的探测数据进行作战,可有效地提升战斗机的作战能力。

利用航空数据链进行的地空协同防空的典型做法是:地面指挥员根据雷达数据通过数据链来指挥截击机、引导其飞向目标,并将探测到的目标数据通过数据链发送给截击机飞行员。在这一过程中,截击机可以关闭其机载雷达,完全利用数据链传来的地面雷达数据进行作战。

4)缩短战术决策时间,打击稍纵即逝目标

现代战场上的战场态势瞬息万变,短暂的延误就会造成重大的伤亡和任务的失败,迫切要求实现探测、指控与打击平台的无缝、实时互联,缩短探测→判断→决策→打击周期,而数据链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纽带。高速机动的作战飞机通过机载数据链可有效地提高作战效率,特别是在打击地面机动目标时,由数据链缩短“传感器到射手”的反应时间,可有效地打击稍纵即逝的目标。

最为典型的莫过于正蓬勃发展的无人作战飞机,无人作战飞机通过机载数据链将获得的侦察数据发送至控制站,并接收来自数据链的指令,一旦需要就立即发动攻击。这一过程中,高速机载数据链可近实时地完成数据传输任务,使得探测、指控和打击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

5)支持精确打击

航空数据链在支持精确打击方面的应用由来已久,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德国空军就尝试通过简单的无线电数据链控制炸弹来提高命中率。这类航空数据链的出现使得飞行员在投放弹药以后仍可通过数据链接收弹药头部光电传感器发送的图像,并据此发送指令不断修正目标坐标。随着数据链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军事发达国家已经可以做到一架飞机发射的导弹由另一架附近的飞机继续引导控制,并开始尝试让飞行员通过数据链控制多枚投放的弹药。可以预见,未来这类“聪明”弹药会越来越多,作战飞机的打击精确度也会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