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探索与实践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平实之中见深度

继《焦点访谈》之后,全国各省、市电视台相继创办新闻评论性节目,聚焦社会热点,拓展新闻的深度与广度。因其在选题、定位等方面类似于《焦点访谈》而受到普遍欢迎。本文试图以银川电视台新闻评论性节目《周末纪实》为例,探讨地方台新闻评论性节目如何形成自己的特色。

《周末纪实》创办于1996年7月,一年多来收视率一直名列全台自办节目前茅,并先后被评为银川市十佳栏目和自治区优秀栏目。《周末纪实》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弘扬主旋律、坚持“帮忙不添乱”的原则,在“热点”的选择上以领导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经努力可以得到解决的问题,作为可供选择的报道对象。在节目总体策划和制作上,则努力探寻贴近百姓生活,平实之中见深度的地方特色。

(一)关注百姓生活中的热点

《周末纪实》的选题范围相对于《焦点访谈》自然要窄得多。如何保证每天一期不断档,并对观众有较大的吸引力,选题便显得至关重要。在选题方面侧重于百姓生活热点,从而具有诸多优势:其一,百姓生活包括衣、食、住、行许多方面,而这些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俯拾皆是。《周末纪实》每天接到的几十个热线电话中,百分之八九十都不同程度地与此有关,为节目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新闻源。其二,百姓生活中的热点,与千家万户密切相联,有些问题,看似不大,甚至琐碎,但对大多数老百姓却有较强的吸引力。从收视心理看,除了国家大事,人们最关心的莫过于身边发生的事,特别是那些与自己的切身利益相关联的事。侧重百姓生活热点,使《周末纪实》拥有了固定收视群。其三,百姓生活热点,诸如水、垃圾、房屋质量、交通等方面的问题,大都具有较大的新闻价值,只要不是停留于就事论事的浅层次报道上,同样可以具有报道深度。其四,通过新闻舆论的介入,许多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发挥了新闻舆论的监督、引导作用。《周末纪实》除经常报道突发性的、具有较大新闻价值的事件外,对于那些常规性生活热点,则坚持“总体策划、集团作战、追踪报道”的原则,像系列报道《细说身边烦心事》《百姓生活热线追踪》《小区配套建设》等等。对于这类报道,如果缺乏总体策划零打碎敲,不仅容易雷同,而且缺乏“整体效应”。有了总体策划,同样的题材与内容,报道效果就截然不同,诸如“什么时间推出报道”“一个系列由哪几方面构成”“每个方面选择哪个典型事件”“该系列报道重点在什么地方”等等,全部在总体统筹之下。然后再由若干记者每人一题同时启动,很快便可以依靠“集团优势”,推出系列节目。而进一步的追踪报道,不仅可以满足观众渴望知道“结果”的收视心理,同时客观上也能督促有关部门和人员解决百姓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不仅避免了报道仅仅是揭疮疤,也让观众通过有关问题的妥善解决,看到政府的工作力度,看到新闻舆论监督的力度。

(二)为百姓利益鼓与呼

既然《周末纪实》把关注百姓生活热点、发挥舆论监督作用作为节目的基本选题和定位,便决定有近半数的节目是批评报道,或多或少都涉及到老百姓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问题。对此,《周末纪实》坚持一追到底,直到给老百姓一个“明确的说法”。坚持为百姓利益鼓与呼,使《周末纪实》成为老百姓心目中值得信赖的“朋友”。结果,许多人把《周末纪实》当成“准信访办”,经常来诉说烦恼,寻求帮助。对于群众的投诉,《周末纪实》始终坚持这样一些基本准则:为之鼓与呼的百姓“权益”,必须是合法的,必须以相应的政策、法规为依据;这些“权益”不是个别人或小团体的“权益”,这些“权益”必须涉及广大群众的利益,必须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注重报道效果,对一些非常敏感、涉及面大而政府或有关部门正在解决或暂时无法妥善解决的问题坚决回避;对一些虽可以找到明确的政策、法规依据,也涉及到许多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如果报道的结果有可能激化矛盾,也坚持予以放弃。正因为如此,《周末纪实》在被许多老百姓当做“知心朋友”的同时,也成为贯彻、实施政府方针、政策的有力助手。如曾经推出的“马路市场退路进厅”“小区改造”“物业管理”等方面的报道,都是既反映了政府的声音,也反映了百姓的呼声,较好地把握了新闻评论性节目的舆论导向和政策尺度。

(三)努力寻找百姓视角

新闻评论性节目,相对于一般电视栏目,虽然更多地肩负着新闻舆论监督的职责,但弘扬主旋律却是丝毫不容忽视的根本前提。因而《周末纪实》在以百姓生活热点作为基本选题的同时,时刻注意配合党和政府特定时期的工作重点,推出相应的有的放矢的报道。如何使弘扬主旋律的选题也能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百姓,《周末纪实》一直在努力探索“寻找百姓视角”,尽量避免主观色彩很强的硬性宣传以及经验材料似的介绍,而是努力探寻普通电视观众,面对我们的报道对象或报道内容,可能产生的审视角度或思维方式。如《四月,胜利乡无会》讲的是永宁县胜利乡在农忙的四月,取消所有会议,干部一律拉练检查现场办公,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这则报道从大的背景看,符合中央三令五申取消“文山会海”的精神,也符合市政府一贯提倡的为民办实事的精神。但是,这样一个题材的节目,如果按照常规做法,很容易做成“经验介绍”类的节目。如何才能把片子拍摄和制作得既真实可信,又具有很强的可视性呢?《周末纪实》从“百姓视角”切入:(1)四月,胜利乡真的一次会议没开吗?(采访市民:从电视台是否看到过会议新闻;突击查看几个主要会议场所,采访是否有人在此开会等等)。(2)干部全部下到基层,会不会大吃大喝,会不会给基层带来新的负担?(采取偷拍、突击采访等形式,实录到干部们在村里食堂吃工作餐的场景)。(3)拉练检查会不会走过场,真的能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吗?(让被采访农民现身说法)。(4)对“四月无会”,方方面面是怎样看的?(采访区、镇、村各级领导及广大群众)。结果,全片在层层推进时,每个层次都隐含着一个观众感兴趣的问题,因而自始至终都引人入胜,具有很强的可视性。而随着观众心中疑虑的被解开,片尾对“四月,胜利乡无会”的肯定性结论便令人信服。

《四月,胜利乡无会》可以说是《周末纪实》正面报道的一个范例,这说明,只要独辟蹊径,努力寻找百姓视角,正面报道同样可以做得好看,同样能够贴近生活、贴近百姓。

贴近百姓生活,应是地方台新闻评论性节目的基本特征之一。把握住这个特征就可以把地方台新闻评论性节目选题范围窄的劣势,转化为更加贴近百姓生活的优势。

新闻评论性节目通常被称为深度报道。在《焦点访谈》中,这种深度主要体现为对国内外重大事件的背景分析,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深入透视,对大众话题的精当评述等等。中央电视台的诸多优势,决定了这些节目起点高、视角广、典型性强。那么不具有相同优势的地方台的新闻评论性节目,其深度又应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从《周末纪实》的实践看,应努力在具体节目的创作方式方法上下工夫,于平实之中见深度。

(一)通过连续追踪报道显现深度

这里所说的连续追踪报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结果”反馈,不在于向观众交代上一次报道内容的结果,而是进一步深化报道内容,开掘报道主题。以《自来水何日能来》为例:第一次报道反映了200多户居民断水百日,给生活带来的诸多不便,以及产生这种情况的直接原因;第二次报道反映与此事无直接关系的市自来水公司,为解决居民吃水想方设法,反衬本应对此事负责的各产权单位的消极态度,以此反映出在对待群众生活疾苦方面,两种不同的工作作风;第三次报道进一步挖掘各产权单位主要领导态度消极的深层次原因,揭示相关单位互相推诿、互相扯皮的问题,并引发深层思考;第四次报道反映在市有关领导的直接干预下,问题最终得到妥善解决,由此向观众表明政府对这类问题的鲜明态度和工作力度。这组连续追踪报道如果仅仅停留于第一次报道,充其量只是反映了百姓生活中的困难,连续追踪则大大开掘了报道深度,凸现了报道主题。

(二)通过采访要素全强化深度

《周末纪实》的绝大多数报道都是事件性的,我们的基本要求是:采访要素要全,要对事件做全景式报道。

事件性报道的线索大多由事件的一方当事人提供。在提供线索的同时,一些人会提供相应的政策、法规依据。记者在介入采访报道以后,不应遗漏任何采访要素。这有以下几个好处:第一,可以避免以偏概全甚至严重失实的报道。由于线索提供者大多是当事人,在提供线索时,有人会自觉地回避甚至隐瞒一些东西。记者不能让他们牵着鼻子走,必须对事件的有关问题及相关当事人展开全方位的采访,从而对围绕事件的矛盾冲突的实质有总体上的把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抓住报道的关键与要害。第二,采访要素全,可以扩大报道的信息量。对同一事件、同一问题,不同的当事人及有关人员,常常会有不同的说法,不同的依据。全景式报道可以使观众从不同的角度,对事件有更多的了解。多一个采访要素,也就多一方面的信息量。事件性报道是否有厚度和深度,信息量的多少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第三,在全景式的报道中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采访,可以逐步揭示出矛盾冲突的焦点所在。在矛盾冲突双方及有关方面的不同“说法”中,观众可以自己作出是非判断,这就相应地避免了记者的主观评判。《周末纪实》创办一年多来,从未出现过报道失实的现象,也从未出现过被纠缠不休的现象,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此。

(三)通过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开掘深度

对于非事件性的“现象报道”和“背景式报道”,《周末纪实》强调要努力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要避免报道的“平面化”,避免若干个平面采访的简单相加,要通过不同层面内容的层层递进开掘深度。

相对于事件性报道,非事件性报道更难以把握。一方面,非事件性报道没有“事件轨迹”可追寻,另一方面,非事件性报道没有矛盾冲突可“出彩”。所以要想做得既具可视性又具有深度极为不易。首先,记者对所要报道的内容,要尽可能多地了解新闻背后的新闻。比如要报道某一社会现象,不仅要对这种现象的表现形态有全面的了解,同时要了解为什么会产生这一现象,这一现象所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它的未来发展趋势如何,是否有相应的解决办法等等。新闻背后的新闻开掘得越深,提供给电视观众的信息量越大,报道本身也就越具有价值。其次,要在谋篇布局上下工夫。在主线脉络清晰的前提下,要认真思考报道由哪几个层次构成,每个层次之间如何才能形成层层递进的关系,如何在递进过程中更好地开掘主题。再次,要在具体表现手法上独具匠心。非事件性报道可视性差的主要原因,是报道中不易形成“兴奋点”,能否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至关重要。这就需要记者在报道中恰到好处地运用点面结合、对比渲染、情理交融等表现手法。总之,对于各种非事件性的报道,要运用一切手段,尽可能地挖掘并展示新闻背后的新闻,这对于提高节目的总体水平和档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通过深入浅出的点评提高质量

《周末纪实》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与好评,它的主要特色就是深入浅出。所谓“深入”,一是绝大多数点评都能恰到好处地“以小见大”,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够通过节目所涉及的具体事件、现象或背景,提炼出深入思考的问题;二是注意把节目中的事件或现象放到全国特定的大背景下进行分析,紧密配合中央特定时期的宣传重点和舆论导向;三是时刻关注党和国家对一些重大问题的态度与“提法”,并将其融入到《周末纪实》相关节目的点评中,既让老百姓更多地听到党和政府的声音,又使所阐述的相关问题更具说服力。所谓“浅出”,是指这些点评绝大多数都是通过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口语“说”出来的,平实亲切,极易为普通老百姓所接受。正因如此,作为《周末纪实》的重要组成部分,点评被观众称作是“新视点”的精华。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与探索,《周末纪实》虽然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色,但是由于节目量大,采编人员不足,也存在着节目整体制作不够精致,一些节目由于赶时间、赶进度,甚至流于粗糙和浮浅等等。尽管如此,作为地方台的新闻评论性节目,只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努力形成自己的风格与特色并使之不断完善,同样具有旺盛的生命力。